广东秋凉,选裤子,之前没留意,所有尺码价格都一样的。
难免心生困惑:最大码和最小码,用料肯定不一样呀,统一定价,这不要亏嘛?
也想起很久以前苹果手机,不同颜色定价是不一样的,白色要比黑色贵200,这样当时的果粉又爱又恨:“高端白,同品牌手机还分出三六九等啦?”
当时我也不明白苹果的操作:这不纯扯淡? 但最常见的还是耐克等美国牌子——同一系列不同的码数甚至同一颜色不同码数都能差个几百块钱。
可以说我们很多国产的鞋,也是学了他们的一些玩法。 后来我了解到有一样东西叫做色母,英文名称叫masterbatch(业内懒人缩写为MB,第1次见该缩写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联系上下文,也猜不到个所以然来,只肯定不是国内骂人的话)。MB,最主要还是用在塑胶原料当中,日常生活中所见很多五颜六色的塑料,它功不可没。
简言之,让塑胶异彩纷呈,靠的就是添加不同的色母,也就是“调色配色”。诚然,调色配色的方法很多,色母法只是其中一种。其最大优势——颜色均匀且耐久。(这其中牵扯到一个叫“色牢度”的名词,就不展开了)。增减色母会增加生产工序以及生产所需的原料,会带来额外的人工成本以及原料成本,可能还会有机器折旧费用以及机器使用、维修成本等。
这就是同样材质情况下的塑料,不同颜色下价格不一样的根本原因。
我不懂手机等是否也是同样的原理,但估计大差不差。
基于塑胶色母这个道理,就很容易理解耐克等商品的同款不同色不同码数的差异定价了。
那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买到的衣服等,都是一样定价呢?
个人看法是,这其中牵涉不同的贸易主体的特性。
工厂?贸易商?商超?百货便利店?独代?
无论是刚开始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2的英文是two,和to同音,企业对企业。所以我一直觉得那些搞缩写词的人,是很装x的天才)到后来的b2c(Business to customer企业对个人),到现在最火的就是o2o(Online to online,线全互联网贸易,最常见的就是美团优选盒马生鲜次日达)。 商品从生产出来,最终流到消费者手上所需经过的环节越少,消费者所需要支付的对价相对越少,这就是互联网平台贸易带来的最大优势。 我们都知道网购比实体店总体来说要便宜不少,那我们试曾想:为什么身边的生活用品超市等,依旧会有拖鞋袜子牙膏等东西出售呢?
因为刚需性。
或许,脚上的拖鞋突然开裂了,肥皂不小心掉厕所被冲走了,刚搬了家,很多东西都没带,那我不可能等一两天快递的到来。很多东西可能只是我们没有经历到,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想象或推测。但我们不应用我们已有的认知,去否定他人。
有时候我们需要允许中间商去挣我们的差价。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业行为一定有风险,正如人生一定也会吃这么或那么一些亏。但千万注意不要吃亏太多,吃亏太多那叫冤大头,甚至是傻瓜。过犹不及嘛。 那回到裤子在网上同样售价的问题上来,这些都可以被叫做是生活必需品,也可以说是生活刚需,商家做不到一家独大的情况下,分别定价难免讨嫌,消费者很难买账——天底下又不止你独一家,爱谁谁。
所以,在某个市场(市场的概念可以很宽广,比如说整个本土市场,整个中国市场,整个东亚市场,整个亚太市场,全球市场……),针对受众群体,里面大多数受众/终端消费者,需要什么码数呢?
假设现在,我作为商家,卖薄款长裤,市场范围是中国,但在纬度偏高的地方,现在的温度不一定适合这款薄款,那我定价的时候很可能就要考虑纬度偏低的。纬度偏低,衣服,那这个区域的人,身高中数?众数?平均数?我卖出去的裤子,大多数能挣钱,少部分保本,极少部分亏一丢丢,那我总体还是能挣钱的。所谓的“成本核算”,估摸着也是这个理儿。
我当然可以砍掉完全不挣钱的项目,但如果我坚信我的产品非常好,能得到不少的口碑,那么,少数不挣钱的项目,相当于我投资了“行走的口碑”。
营销不一定非得是精心打扮的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入脑不忘脍炙人口的广告词,还有“熟人社会”的口耳相传有口皆碑。
当然,一个市场可以有很多种玩法,成王败寇,成功的人随口都是“金句”,找准自己的商业模式就好。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