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吕蒙设计斩杀之后,不久亦随之而逝,终年42岁……
参《三国志·吕蒙传》载,‘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即吕蒙体弱多病并非隐秘之事,以致关羽闻之不疑。故吕蒙确是积劳成疾,又染病在身,最终英年早逝。
但小说之言亦非毫无依据,关羽死后确有种种显灵传说传播于世,而关羽亦是因此而步步登顶神坛……
如唐·范摅《云溪友议》载,‘或言此祠鬼兴土木之功而树,祠有三郎神,即关三郎也。’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亦载,‘唐咸通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罹其患者令人寒热战栗,亦无大苦……’
有学者推之,「关三郎」即是关羽。「三郎」并非辈分排行,而是民间尊呼鬼神的一种习俗。
民间祭祀关羽始于何时何地,尚无史籍古迹可考……
然而,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类鬼神载录,如晋裴启的《语林》、干宝的《搜神记》,前秦王嘉的《拾遗记》,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梁殷芸的《小说》等,均未提及关羽。
说明关羽在萧梁之前,尚未在民间形成风气……
参《隋书·地理志》载,‘大抵荆州率鬼神,尤重祠祀之事。’即荆州民间百姓,极重鬼神祭祀。而「当阳」本有楚地巫风淫祠的民俗。另外,受天师道影响之巴人,又于南北朝时期迁徙至此。
故关羽显灵之传说,即是经由「当阳」等地,逐渐向全国扩散。
百姓最初建庙祭祀,亦是民俗所致。为消灾弭祸、护佑地方尔。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董挺所撰《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全唐文/卷0684)中载,‘玉泉寺在覆船山东,去当阳县三十里……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将军都督荆州事关公遗庙存焉……’
应是最早见于史籍的关帝庙记载。
参清光绪十一年《玉泉寺志》载:南朝天嘉三年(562),“陈文帝敕修显烈祠”。即董挺所述之「遗庙」也。俗称小关庙,相传为关公显圣之处。
同时,依明·李维桢《重修关王府碑》载,山西解州城西之关羽祠「结祠传自陈隋」。即解州关帝庙,亦是始建于陈隋之际。
又参《重修玉泉关庙记》碑文有云,‘生为英贤,没为神明,精灵所托,此山之下,邦之兴废,岁之丰荒,于是乎系。’即地方府衙以关羽信仰,引导文治教化,说明关羽崇拜在当地根基深厚。
不过真正将关羽信仰由地方推广全国,仍旧依靠的是宗教传播……
据《重修玉泉关庙记》载,‘先是陳光大中(567—568),智顗禪師者,至自天台,宴坐喬木之下,夜分忽與神遇,雲願舍此地為僧坊,請師出山,以觀其用……’南宋《佛祖统纪》亦夸饰关羽献僧舍,皈依佛门、护持佛法之语。
故《三国演义》中「玉泉山关公显圣」即由此而来,而非作者凭空遐想。
关羽亦是由此因缘,被佛教封为「护法伽蓝」,正式纳入佛教神话体系。
又参《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载,“唐仪凤末年,禅宗神秀至当阳玉泉山,创建道场。乡人祀敬关羽,秀乃毁其祠。忽阴云四合,见公提刀跃马,秀仰问,公具言前事。即破土建寺,令为本寺伽蓝。自此各寺流传。”
换言之,关羽信仰在唐代已随佛教禅宗、天台宗的推广而遍及中国,被百姓所认可……
唐代关羽虽有配祀武庙的经历,但不过短短五年而止,直至宋代……
据《文献通考》(卷一〇三)载,赵匡胤于开宝三年(970)十月,诏前代功臣烈士二十三人,各置守冢三户,以掩坎日致祭,长吏奉其事,关羽亦是其一。
参《解州志》有「关圣庙在城西门外,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敕修」之载;
而《碑铭・荆门州玉泉山景徳禅寺碑铭有序》(文渊阁四库全书卷十一)亦载,至哲宗‘绍圣三年(1096),玉泉寺关庙得赐庙名「显烈」。即「显烈祠」正式得名,关羽亦由地方祭祀开始逐步向官方祭祀转化。
明·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二)云:“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追封忠直公。大观二年(1108),加封武安王。宣和二年(1120),又封义勇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1128),加封壮缪武安王。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为英济王。敕曰:‘生立大节,与天地而并传,殁为明神,并古今而不朽,可特封壮缪义勇武安王’……”
然上述宋帝的多次加封,并未载于《宋史》,而是由碑文记载整理而来。
如北宋·阮升卿的《解州闻喜县新修武安王庙记》;南宋·萧轸的《淳熙加封英济王碑记》;元·郝经《陵川集》(卷三十三)‘汉义勇武安王庙碑文’。至元文宗·冯子振的《显灵义勇武安王英济王碑记》……
由宋帝的数次加封可见,关羽信仰已然提升至,可以影响国家政治教化的程度。
至于「崇宁真君」之称,却是出自「天师道」……
参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卷三)载,‘三十代天师讳继先者,宋崇宁二年(1103)投符解州盐池,磔蛟死水裔。上问:“用何将?”曰:臣所役者关羽,当召至。即握剑召於殿左,羽随见,上惊掷祟宁钱与之曰:以封汝。世因祀为崇宁真君。’
南宋·吕祖谦,评论宋代盐利时,言「惟海盐与解池之盐,最资国用」。解州池盐获灾可谓兹事体大,北宋诸帝又深信道教,故方以天师治之。
对比《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九),天师修复解池所载,勉强亦可相互印证。
「崇宁真君」虽是天师一家之言,但据南宋·潛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三)确有「清元真君義勇武安王庙」之载。故关羽在宋代继佛教珈蓝之后,亦被「天师道」纳入道教神话体系……
至此,看似关羽信仰之崛起与北宋诸帝崇信道教有关。但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却是源于解池湖盐,缘于晋商崛起……
宋代北方、西北战事频仍,其财政收入八成用于军费,而其中五成是为盐税。朝廷以食盐专卖,保证边境的军需供应。其中作为京城与边境之间最大的湖盐产地,山西解池(运城湖盐)的盐商——晋商开始逐渐崭露头角,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而关羽作为山西解县人,自然广受晋商祭祀、崇拜。
同时关羽信仰,亦作为联系商人与国家权力的手段而日渐扩大。
譬如,《宋史·包拯传》(卷三百一十六)载,‘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即宋仁宗赵祯于庆历八年(1048),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亲临解州关庙,疏理四月初八、九月初九,春秋两季关公祭拜秩序,加以经营管理,从而整顿盐商市场。
而此亦是关羽,能够进阶为武财神之缘由 ……
然而关羽的升阶之路,并未就此而止……
自欧阳修著《魏论》,司马光纂《资治通鉴》以续之,中国史学「正统」之争,亦由此而起。至南宋偏安江南,朱熹理学欲为南宋正统提供依据,修《通鉴纲目》以改司马光「帝魏寇蜀」之立场,确立了蜀汉正统论。
故最终在理学正统的指导下,否定了曹魏的地位,肯定了蜀汉之兴复。
从而关羽兵出宛洛,“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锋”之举,相应亦得到了历史的肯定。作为系蜀汉安危成败于一身,为「兴复汉室」而殉身的关羽,摇身一变,亦在理学正统史观中,占据了重要、显著之位置。
至此,关羽得到了儒家之肯定、正名,三国平话等开始在民间传播,「尊刘抑曹」思想亦逐渐于民间成形。
而关羽信仰,亦最终得到儒、释、道三家之推崇,彻底融入华夏道统之中。
参《元史·祭祀》(卷七十七)云“世祖祭祀佛事,以关羽为监坛”。
至元朝,因藏传佛教与中原佛教同根同源,又同蒙古古老之萨满教习俗通融,故成为统治者维系精神统治的重要工具。换言之,关羽亦因此被纳入藏传佛教之中。
又参《元史·文宗》(卷三十二)载,‘天历元年(1328),加封汉将军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遣使祠其庙。’则是自汉代以来,首次正史所载之册封。
元代其他册封如《山右石刻丛编》(卷38)载,山西宁乡县的一道「关庙诏」碑文曰:‘上天立眷命,皇帝圣旨敕封,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镇招讨使、兼提调遍天下诸宫神杀无地分巡案、管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驾前都统军、无佞侯、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崇宁护国真君。大元国至正十三年(1353)四月中旬有九日立石,王子谨书丹’。
同时,关帝信仰伴随着元朝统治,亦逐步扩展至偏远地区……
而在民间,关羽之形象亦通过元朝戏曲的发展增润,而更加深入人心。
参《录鬼薄》、《太和正音谱》载,元代三国题材剧本多达40多种,而以关羽为主角更占首位,有12出之多。民间亦多收集关羽生前事迹,死后显灵之载传,加以编纂成册,如《关王事迹》等。
至元末明初,《三国演义》之问世,更是将关羽之「义勇」演义至了巅峰,使得关羽文化成为华夏道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传,元代已有「关帝」之称流传民间。如清·吴仰贤《小匏庵诗话》引元代诗人张宪诗云:“张侯生冀北,关帝出河东。”
不过此处所载,并无相关史籍可考。
至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敕建关公庙于南京鸡鸣山,每岁四孟及岁暮,遣应天府官祭。五月十三日诞辰,又遣南京太常寺官祭。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建关公庙于北京。
至明万历十八年(1590),《解县志》载神宗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后进阶帝位,赐庙「英烈」。万历四十二年(1614)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但上述皆是宗教行为,并非谥号,故而并未留下官方档案记录。
不过,至明朝末期,明帝追尊关羽为武庙的主神,设立关帝庙,明末北京城内外关帝庙,至少接近百座。
故至明末为止,关羽在民间已明确有「关帝」之誉。同时《古今图书集成》卷三七《伽蓝辨》中亦云:“禅林道院中有护法神,曰伽蓝。或当户而立,或拱侍于旁。神不拘一,而以关帝作伽蓝者大概十之八九。”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对明代政治多有损革。满清本崇黄教,且又为羁縻蒙古各部,故对明代统治者尊崇关羽的做法,予以继承并有所发展。
清人王嵩儒曾言:“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为兵略,故其崇拜关羽。”
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载,满人跳神‘极尊处所奉之神,首为观世音菩萨,次为伏魔大帝,次为土地……伏魔呵护我朝,灵异极多,国初称为关玛法。玛法者,国语谓祖之称也。’
大清十位皇帝中,确有八人,先后十三次封谥关羽,终累封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且所有加封皆有官方记录。
同时,清康熙四年(1665),尊关羽为夫子,与孔子并称。
至雍正八年(1730),追封关羽为武圣,以关羽为主祀的关帝庙为武庙,与孔子的文庙并列,合称文武庙。关羽正式晋入国家祭祀,晋升「武圣」之位,与孔子并列。
满清为维系统治,愚弄人民,散布康熙皇帝为刘备转世,关羽则为天神,为满清皇帝护驾之传说,迄今依旧在许多地区流传。
同时因岳飞抵御金廷,民间崇拜岳飞不利于清廷统治,满朝贵族恐汉民心中升腾「反清复明」之念。故而岳飞在雍正时期,正式被下令移出武庙。
至此,关羽信仰步入巅峰,独领风骚。可谓「关公庙貌遍天下,九州无处不焚香」。
至清朝中期,从京畿到边镇,境内林立的关帝庙达30余万座,仅北京116座,其数量之多,居各庙之首。
所谓圣人植林、帝皇建陵、鬼神修庙。关羽最大的三座庙宇:洛阳关林、湖北关凌、解州关庙,可谓是圣、帝、神三者皆备,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公也!正如武庙中一副对联所言: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关壮缪》中说:“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南怀瑾在《武圣关壮缪遗迹图志》序中称:
“(关帝)已成为民俗文化之中坚信仰,普为四海同钦,至如世所标榜关公之忠义,则于忠道之诠释,不仅施于君臣之际,且可尽于人伦纲常之间。其于义道之影响,且可概于朋友之适而及于社会之则。是诚春秋大义之微旨,故关公之典范,终能由人道而臻于神明之尊。”
关羽经由历代帝王之封谥,儒释道三教之推崇,士农工商之膜拜。戏曲、文学,以及各类文艺作品的演义描述,逐步上升至「万世人极,乃圣乃神」。
正如《关帝宝诰》中所言,‘掌道释儒教之权,管天地人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云汉,下辖七十二地土垒幽酆。秉注生功德,延寿丹书。持生死罪过,夺命黑籍。考察诸佛诸神,监制群仙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