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写作,源于今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每个人都被按下暂停键,不能出门、不能逛街、不能访友,时间一下子变多了,于是开始琢磨着做点儿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读书、写作。
从2020年2月10号开始,到5月25日,我在简书每天日更至少1000字。然而对于疫情期间,一天有“48个小时”的我来说,这个任务实在太简单了。于是我又开始琢磨着写小说。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开始写小说,早在2010年,我就写了人生中第一部小说,那是一部清穿小说。
记得当时特别流行穿越小说,我就抱着那种老式的手机,整晚整晚地看,有时候一不小心一晚上能够消耗一两百块钱的流量,颇为肉疼。
后来看得多了总觉得不过瘾,于是便产生了自己写的冲动。
现在想来,还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因为在此之前,我连正儿八经的短篇文章都没写过,就敢直接上手长篇小说。
不过可能与看的多有关吧,刚开始几万字的写作特别顺利,写了没多久就收到了起点编辑的签约邀请。
当时我真是高兴坏了,第一次写小说就达到签约的标准,是不是说明我很有作家潜质呢?
但是我仔细阅读了发来的签约合同,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因为我看到其中有一条关于字数的条款,要求这部小说不少于100万字。
100万字啊,看还行,写就不行了,自己几斤几两还是有数的。
事情证明我对自己的认知还是很清晰的,因为从来没有接受过写作训练,不会写什么大纲、细纲之类的,就是只凭着一股子冲动去写,很快就后劲不足了。
中间一度写不下去了想要放弃,直到2012年12月,传说中的“世界末日”那一天,我草草地写了个结尾,算是把自己挖的坑填上了吧,总共才不过十二万字。
后来闲的没事,又开了一本小说,也是一部古风作品,里面人物太多,写着写着自己都驾驭不了了,而且自己脑洞也不够大,总感觉想不出有趣的故事情节,最后也弃坑了,到现在也没填上。
之后就再没有写过什么“长篇巨著”了,偶尔在微博上写篇文章,也都是狗尾续貂。
2017年2月,我偶然知道了简书这个写作平台,然后开始注册写文章。
2017~2018那两年也正好是知识付费的兴盛时期,很多教学写作的训练营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很多人都说这些搞知识付费的人是在“割韭菜”,其实我到现在也说不太清楚割韭菜是什么意思,我只知道我心甘情愿地投入到那一茬又一茬被割的韭菜中,至今也没有后悔过。
那两年是我在写作上进步最快的阶段,虽然和很多已经出书或者已经能靠写作赚钱的学员来说,我的进步微乎其微,但是和自己相比,我的成长还是很显而易见的。
但是到了2019年,我的写作又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总感觉自己的进步空间已经升到了天花板,我很想打破这个天花板,可是总不得其法。
再加上简书这个平台也做了一些调整,不再像以前那样讨人喜欢,于是我又慢慢淡出了写作这个领域,直到疫情爆发。
我第三次开启了简书日更的挑战,和前两次相比,有了更多积累的我,感觉日更千字不再像以前那样困难,坚持了100多天,期间也就只有三五次不知道写什么吧。
我完全把写作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了我业余时间最大的乐趣和爱好,可是一纸签约合同打破了这份平静。
万般纠结之下,我进行了取舍,如果有机会,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和空间呢?
可是就在昨天,当我结束了那本签约小说的写作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得到了很多,却也失去了很多。
我得到了人生中第一本超过30万字的小说,得到了一份坚持,得到了一份紧张过后的轻松,得到了一份很难得的经历。
但是我失去了日更的能力。
正如很多写作班老师所说的那样,写作有时候依靠的不是灵感,而是一份长久坚持后养成的习惯。
全力以赴于签约小说这件事,让我打破了日更养成的习惯,所以当我重新回归简书,竟然有些恍惚,不知道应该写什么了?
而且因为停下了为出版社写书评的任务,我还损失了可以得到8本正版新书的机会。
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我问自己,后悔吗?会不会得不偿失?
刚开始的确有一点儿这样的想法划过脑海,特别是想到自己坚持了两个多月千辛万苦才完成的小说,只有一次拿稿酬的机会还没有把握住,心里确实有些不舒服。
但是这点儿想法很快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心境的平和,还有偶尔划过心波的一道胜利的涟漪。
回想这段经历,有因为自己的失误而留下的遗憾,但是我不后悔,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想自己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人生何处不遗憾?遗憾也是一种美,遗憾也是一份收获,我会带着这份遗憾,在写作的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