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翻出了一本旧书《王者读书法》,花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看完。里面讲述的方法,我基本上都已经比较熟悉,已经在熟练应用。但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细节吸引了我,这个细节解决了我这些天来的困惑。
最近我的读书量比以前大大增加了不少,之前一个月都不一定能读完一本书,现在基本上一天一本没什么问题。当然,大部分是实用类的书籍,又以中信出版社的居多。
尽管我每天读完书之后会写读书笔记,甚至会形成文章,但是我仍旧感到的是深深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来自于,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我对自己的认知,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
我的知识量可能在增加,但是我的认知能力,仍旧止步不前。这样的进步,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那么,多数书的意义就不存在了吗?速读的意义就没有了吗?
并不是的。
我们的认知升级是一个重建的过程,要么是拆掉重建,要么是在空地上重建,要么是拆一点补一点的重建。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一个极为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并不是通过哪一天花半个小时读读书,写写笔记,就能实现的。
多读书的意义在于,我们读的每一本书,都会成为我们重建的梯子,它决定了,你是在一年之内重建认知体系,还是在半年内重建,还是在三个月内重建。
那么,如果想要更快建立认知体系,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王者读书法》里,特别提到了选书的问题,提醒读者每年应该精读1-2本,其他的书可以酌情速读。
一直以为,我足够重视精读问题,认为自己读的每一本书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可是当我获取图书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之后,选书这个环节,我几乎马上就会忽略掉。我关注的是,我下了多少本书,我读了多少本,还有多少本要读。每天在读书中疲于奔命,甚至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想实现认知升级到底应该读哪些书?
当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在忙于速读的时候,就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容易读的,不是那么深刻的书,这也就规避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精读。
为什么会规避“精读”这件事情?就是因为,速读更容易给我们带来某种“我读完了一本书”这样的快感。而精读不一样,它需要花费一个月、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本书。这在心理上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耐心。在能力上也不容易,因为它需要静下心来,需要跳出舒适区,需要一点点去啃。
如果不假思索,只选择容易的,想要实现认知升级,无疑是痴人说梦。
由此可见,精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挑选适合精读的书呢?
在这里给大家提供几个方法。
1. 看作者。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作者的一本书很不错,我会继续购买他的另外一本书。比如说斯蒂芬·平克的书,基本上本本都很好。另外还有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都是非常经典的书籍。当然,还有罗振宇推荐的那些书籍,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看一看。
2. 看出版社
如果是古典文学类的书当然首推中华书局,国外翻译的一些通识书比较推荐商务印书馆还有中信。国外的小说翻译的比较好的有译林和上海译文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的一些书也很不错,装帧也很到位。
另外还推荐机械工业出版社,这个出版社我是最近才发现的,我买的好几本需要精读的书,竟然都是它家的。听着名字感觉一点也不高大上,但出版的书籍都相当牛掰。
3. 上豆瓣。
一些专业些书评的网站要多看看,那些一致都比较推荐的经典书籍,就可以考虑纳入精读的书单中。当然,如果遇到褒贬不一的情况,也可以去亚马逊上看看评价,或者去书店自己看看这本书,再决定是否阅读。因为一旦决定阅读了,这本书可能会消耗半年的时间,这并不是一个小投入,所以要慎之又慎。
4. 问专业人士。
如果你身边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可以问问他们精读什么书比较好。如果没有,可以在在行上面约一个行家,询问关于这方面的问题。
在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我们的生命实在是太有限了,但是却有学不完的东西,就像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所以,精心选择一两本精读的书,辅以其他需要速读的书,一年读个一两百本书,应该是足足的够了。但是却不能只是速读,这样所有的知识都不过是一盘散沙,更不要说建立知识体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