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的夏天似乎还没怎么开始,就早早地结束掉了。虽然立秋都已经已经过了,但我依然习惯地把八月的末尾当成夏天最后终结的地方。
印象里每一年的夏天到这个时候,都会乖乖地呆在房间里补作业,好像那些年的作业怎么也写不完。一边在深夜里喝着咖啡,一边开着电脑在群里交流着作业进度,听着别人写的作业没有自己多,感觉特别安心。好像每到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都会文思泉涌,不假思索地写下一串串答案,那时候,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的了数列,说得了马哲。博古通今中国世界五千年。最后实在撑不住了,再以一种大无畏的勇气丢笔睡觉。所以似乎每一年一边补作业,一边在感叹,要是有一个没有作业的暑假就好了。
而现在连这个暑假都快结束了,其实也没有好多年自己盼望的那样,美好轻松,无忧无虑,脑细胞都没怎么死,学生这种矛盾的生物,开学的时候想放假,放假的时候想开学,没作业的时候想有点作业,有作业的时候又抱怨有这么多作业。我们曾经把高三的暑假说的那么轰轰烈烈,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去做一遍,到最后也在平淡里收了尾。
八月份倒是还好,把六月里七月里该忘记的事情都忘了,在莫名的失败,小小的不甘心,纠结的选择,无数的询问之后,终于尘埃落定地度过一个安然的八月。上一次初中聚会的晚上与马同学出去逛了一圈,路过附中的时候,他问我,现在看到学校什么感觉。我想了半天,然后回答他,说不清。
之后的那天便去科目二的考试。早晨六点钟的考试,多少有点睡眼朦胧。想起前一天模拟的时候时候我还毫无顾忌地打电话和紫倓说,高考之后我连人生都看淡了,科目二算什么。那是当时最真的的想法,不是因为我当时自信满满地可以过,而是因为它可以补考。有些事情可以重来,好像有些事情却不可以。其实人生这条单行道上,不管来来回回重复多少次都是为了前行。但是事实证明,考试的时候我依然还是很紧张。如同当年做数学题,明明以前练了很久,好像考试的时候就是想不起来怎么写了。最后又莫名奇妙地过去了,心里又暗暗欣喜若狂了一阵子。
接下来的日子便出门旅行。地点是厦门,一直喜欢着这座城市,即使从来没有去过,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会去喜欢。到达厦门的时候是下午四点,天还未晚,厦门被朦胧的雨水给笼罩着,厦门的树木很多,厦门的高架长满的爬山虎,灯光也并不耀眼。有些路上长着高大的椰子树,却从来不会结出椰子,房子大多数是红瓦白墙。很好看。空气里氤氲着潮湿的水汽,让人想到海。
晚上的时候乘车去了中山路,厦门的公交便宜的有些不可思议,车上大多是下班的人群,有时候在想,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便是,随意走一段路,或者乘一段车,路上的风景才是最真实的厦门,不粉饰,不做作。是生活本身。
所以去不去中山路已经不重要了,我已经看到了这个城市本身,反而在中山路拥挤的人潮里,突然感到了一丝的失望。
第二天去了南普陀和厦大,佛教的寺庙突然间人满为患的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让人有些心情沉重。在我的想象里,南普陀寺应该是清静的,只有扫地僧扫着落叶的声音或者日暮的钟声把鸟儿冲地飞散,偶尔有虔诚的香客过来上香还愿或者少许参观的人默默地走过,但是转念一想,我也是众多游客之一,抱有着希望寺院清静一些,不再拥挤,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也有着一种自私地想一个人安静参观的想法,既然大家都一样,干嘛希望自己特殊一点呢。真是解不开的悖论,我抬头,正好看见一尊佛像,似笑非笑地看着我。
倒是钦佩那些在寺庙面前认真诵读着经文的人,世人的眼光仿佛与他们不关,周围喧嚣的声音也与他们无关,那些梵音有一种莫名的力量穿透了世间的杂音,回荡在整个寺院里,我听不懂,我只希望他们是虔诚的。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里,不管有多少人围观,我希望一个关乎信仰的地方,还有信仰的存在。
后来便去了厦大,我站在外面看了很久,然后转身离开,去厦大的人很多,没有必要去凑这份热闹,厦大应该很美,在我的想象里应该很美,未曾见过的。就让它在记忆里保存久一点。我终于来过,然后离开。
下午去了鼓浪屿,乘船,海风吹的很舒服,只是在登岛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它不再是我心里那个文艺的鼓浪屿了,我在欢腾的人群里突然看见了它的疲惫,一路的小贩和游人,这个小岛也开始莫名地商业化起来,被粉饰成最著名的景点之后,就失去了某种真实。
在傍晚的时候,家人去买了特产,我去邮局寄明信片,邮局里没有什么人,很安静。仿佛终于找到了一个喧嚣的出口逃了出来,认真地写着信,给自己,与其他人。那是在鼓浪屿上最最心静的时刻,什么声音也没有,一个人想着,一个人写,然后盖上了鼓浪屿的邮戳,在邮筒前停留了好久,最后投了进去。不知道明信片和自己哪一个先会到家。
我希望终有一天,我可以看到你最真实的样子,
我没想到去土楼在路上要花四个小时,但是这个国家5 A级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并没有给太过于震撼的印象。在土楼简直陷入了悖论之中,第一个悖论和它的头衔有关,国家5A级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理应作为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保护,但是,有了这种头衔之后,却突然把这种头衔当成了景点宣传的一种手段,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参观,是保护还是毁坏?由此引出第二个悖论,这个悖论和南普陀寺的相同,不再多说。第三个悖论是,土楼作为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土楼一层几乎全部都是商铺,已经看是看不多导游所说的上下,内外各行其是的结构,土楼的导游也都是土楼里面的子孙。商业化几乎改变了土楼的生活方式,莫名生出一种文化气息变淡的感觉,到底是文化促进了经济,还是经济侵蚀了文化?
要是真像高三那会儿背政治说的那样,文化经济相互促进,就好了。可惜当时背了一年,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过。
晚上的时候去吃了海鲜,我和爸爸干了一瓶啤酒,好像上一次还是初中毕业那会儿,去了青岛,在外面的大排档吃着海鲜喝着啤酒,那时候总是觉得海边的啤酒特别新鲜,后来我爸每次喝啤酒都要拉着我,虽然我并没有觉得有多好喝。回来的时候,下了一场雨,匆忙跑到了地下的商场,从西走到东,出来的时候,雨已经停了。
最后一天里,在环岛路上走了很久,像小孩子一样在沙滩上找了很多贝壳,想把千奇百怪的石头带回家,在平整的沙滩上刻字,勉勉强强地可以看得清楚,“暑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是哥哥的歌词,一直很喜欢这一句话。虽然有太阳,但是海风吹的还是很舒服,眯起眼睛,听着海浪拍打的声音,逐渐冲上脚踝,听说天好的时候,可以看到那边的金门,可惜我一直没见到过。
呐,你说要是你还在场的话,那应该有多好。
下午的飞机有些晚点,在机场滞留了一个小时,恰巧带了一本书,没事的时候在看。旅行的时候总喜欢带一本书出去,虽然从来不看,但是会觉得很安心。
在飞机里的位置刚好靠窗,一直看着外面的风景,厦门岛逐渐在云雾里变小,然后模糊不清,离开的时候,厦门还在下雨,飞到云层之上则是一片晴朗,天空很蓝,真的是那种很纯粹很纯粹的蓝,我描述不出来,云层之上,感受不到飞机的飞行。下面的云翻涌成海,如同进入极北之地,有一种无言的美。
回来后的几天,就开始去驾校继续学车,科目三的训练真是速成,四个半天之后就开始去了考试,紫倓在我之后不久学的,跟我几乎同时考试。所以两个人几乎同时练车,练到要死。
那天她晚上跟她聊天,她对我说现在学车就是作死啊。我说,是作死。好多天在驾校,可从中窥视到这个社会的一小部分,它不像学校,考不好连老师都来安慰你,早来教练优哉游哉还没出现,迟来又怕被教练丢下,开个车被他各种反问,请个假又被他冷嘲热讽,总之各种莫名其妙地都会被教练说死。
但是现在不做的的话,以后还是要做的,我宁愿现在学的,而不是以后等我到了二十大几,三十岁的时候,拖到再也不能再拖的时候才去学车,那样的话被教练骂死。感觉更不好。现在积淀,即使什么狼狈都可以,但是我不愿多年以后还是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要逐渐变得强大起来。才有资格,去选择,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是这样。
有一天去紫倓训练的那里开车,中午教练临时通知在外面吃饭,我就打电话给紫倓去她家蹭饭,说实话,并不怎么想和教练出去吃饭。觉得大人的世界太复杂,潜规则太多,并不想这个过多的参与其中。
虽然紫倓是个路痴,但是绕了大半圈还是骑了个电摩把我接着了,一路上聊得很开心。要是世界真的那么简单有多好,总有一个死党你打一个电话就会来接你,一见面就有着讲不完的话,还收留你来吃饭。孩子的眼睛里看不见那些黑暗里潜在的东西,他们只能看见这个世界里的光。黑暗的地方就不要去,有光在的话,会很温暖。
虽然考试的时候有些波折,但还是顺利通过了,下午的时候在家补觉,将近傍晚的时候,妈妈打电话给我说,你打开窗子看看。在乌云之下,虽然很淡,但是我还是看见了彩虹,从小到大,好像并没有怎么看过。西方的夕阳也染红了半边的天空。很美。
东边日出西边雨,到时无情却有情。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好的阐释了。
最近总是莫名奇妙地往附中跑,第一次是把摘抄本借给清馨,顺便围观了他们的神操,tyboys的配乐,被那一句“你有没有爱上我”给彻底惊艳,我么学校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开放。与清馨回到了以前的教室,后面的黑板报还没擦,上面的粉笔字每次都会看成“距离高考遥不可及。”依然喜欢门口的那棵神树,夏天里叶子茂盛了许多,后来与她去了东关街,两个人一路游吃游喝,然后登上了城楼,看着夕阳照过来特别的暖。一直听着她讲她们家男神以及见面时的各种事情,突然很想去听哥哥的演唱会。最后带了点薄荷和芦荟回家,想重新再养一些植物。
第二次去是紫倓拉我的,她那天刚刚考完试,说要去看神操,恰巧那天军训结束,不过遇上了老师开会,到看见了几个老师,我到校门口的时候刚好遇到老班,不用跟着门卫大费口舌地解释就进来了,红兵每次都是匆匆地来,聊了几句,又匆匆地走了,好像总是很忙。潘老师长裙飘飘地走过来问我怎么黑了。我说一直在学车的。莫名有种“早知今日这般黑,何必当初去学车”的感叹。
后来所有老师都去开会了,我们在操场上坐着,发呆或者看着男生们踢球,好像在上一堂没有人上的体育课。拍了好多照片,附中这么美,我还没拍过。
最后一次去是昨天,有老师和我借我初中写的文字,我前一天还看了许多,每一天都很多好玩的事情,突然觉得那时候我们怎么可以那么可爱。有些东西虽然在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情,或者不再会有像过去那样的情绪,但是在当时却是最真实的存在。从初二开始的写作,一直到现在,成了习惯。正是这些足可以见证我这些年的成长。
我生命里那么多美好,有那么多人帮我一起见证。
27号的时候和马同学出门,他说要在离开之前好好看看扬州。已经很少见到这些古老幽深的巷子了,没有什么人,特别的静谧,巷内人家的门几乎都开着,屋里陈列的东西有些时代的沧桑感,虽然有些古老却一直被用着,每天被手打磨,有着生活的温度。走得很慢,这个时间,好像连植物都在夏日的阳光里昏昏欲睡。慵懒清闲,日子很慢。一个城市在繁华的同时也需要保持着它的古老和传统。这才是每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地方。
后来骑车,沿着路一直走下去,几乎把扬州城的几个区都走了一遍,聊着关于大学的话题,走了东关街,为一个名字纠结许久,给小朋友写过话,去一家老店里吃四喜汤圆。我记得上一次吃还是小学的时候,那时候东关街还没有完全建好。很烫却很吃。
最后去宋夹城转了一圈,调戏孔雀把孔雀给吓跑了,后来又去调戏鸭子,结果鸭子看到他钻到水里就再也不出去现了,中途下了一阵雨,坐在屋檐下观雨,看着游泳的人群,想不通河面颜色深浅不一的问题。
下过雨的荷塘就会特别漂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夹城的荷叶可以算得上“接天莲叶无穷碧”,可是我去了几次都没看见“映日荷花别样红”。突然想起李商隐的诗里,黛玉最中意的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来。正是应了此景。
回去的时候,我还在幸灾乐祸着他开学早,他突然来了一句,估计要寒假的时候在见了。莫名觉得寒假又很遥远。好多人都是,或早或迟,都各自散落了天涯。
呐,大家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学习。有机会到你们那里去蹭饭。
再见了,再见的意思不是再也不见,是还会再见的。
愿未来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