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人】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才学深得武则天赏识。永隆元年(681),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 他的诗讲究声律对偶,对唐代近体诗的完善和发展有较大贡献。有《宋之问集》。
【读典故】
宋之问巧遇骆宾王
一年秋天,宋之问到杭州,来到慕名已久的灵隐寺。
灵隐寺前的飞来峰,拔地而起,秀丽峥嵘,山岩上层层叠叠,林木葱茏。灵隐寺隐蔽在群峰环抱之中,显出几分庄严,透着几分幽深。看到如此胜景,宋之问不禁脱口吟道:“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这两句写山写寺,两者相映生辉,很有气势。那么下面两句该用更加壮美的景色来续写。但是他搜肠刮肚,半天也没能想出下句来,只是反复念叨着:“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
忽然,他耳边传来了一位老者的问话:“年轻人,你为何总是念着这两句诗呢?”宋之问回头一看,身后站着一位老和尚,便施礼说:“这两句是晚生新得的诗句,可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下句。”老者沉吟片刻,吟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诗不仅对仗工整,境界阔达,而且切合杭州的景物。宋之问一听,惊喜万分,刚才堵塞的思路豁然打开了,他回到屋内提笔写下:“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随后,他又写下了八句在灵隐寺周围寻幽探胜的情景和感想,整首诗一挥而就。
第二天一早,宋之问又去寻找老和尚,想当面道谢,可总也找不到。他向寺里的僧人一打听,才知道昨晚遇到的老和尚就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原来,当年骆宾王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起草了《讨武曌檄》(檄文是古代用于征讨、声讨的文章)。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逃到江南,隐姓埋名,到灵隐寺做了和尚。他平时深居简出,寺里也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他的底细。昨晚他听到宋之问吟诗,同样爱好诗文的他忍不住接了一句。但他并不想抛头露面,所以宋之问再来见他时,他就避而不见了。
【读诗词】
题大庾岭北驿
唐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释:①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②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③阳月:阴历十月。④殊:还。⑤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⑥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⑦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气候和暖,十月即可见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创作背景: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唐中宗将宋之问贬为泷州参军,这首《度大庾岭》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过岭的情景,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1.读后诵:请背诵。
2.读后思:
诗句“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中,雁飞到了大庾岭也会折回,而我却________,将“我”与“____”进行对比,从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__________的心情。
【读拓展】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唐中宗将宋之问贬为泷州参军,《度大庾岭》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过岭的情景,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706年春天,宋之问从贬所泷州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这首《渡汉江》。你从诗中能体会诗人的什么情感呢?你认为作者为何“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呢?请读一读,背一背。
渡汉江
唐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大意:我客居在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乡方向过来的人。
【小锦囊】
诗词的“创作背景”,指的是诗人在什么情境下写的这首诗。读诗词结合创作背景,更能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如我们知道《渡汉江》是诗人从贬所逃回家乡时所写的,就能明白他之所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原因了。一方面可能因为诗人贬居岭外,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另一方面可能因为他是逃回家,担心被人认出告发。当然,每个人读这首诗,也可能会体会到不一样的情感。
【小展台】
请选择一项任务进行研究,下节课课前展示:
1.百家诗坛:选择宋之问的一首诗,讲一讲相关故事。
2.百家诗画:选择宋之问的一首诗,配上合适的图画。
3.百家诗乐:选择宋之问的一首诗,配乐唱一唱。
4.主题研究:探究宋之问其人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