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和朋友抱怨阴雨与冷空气的讨厌,今天却见到了久违的太阳。
前后左右的人家,我透过窗户,看到纷纷晒出了自家的衣服、被子。太难得的太阳了,抓紧时间,别让它跑了,甩开了晒吧,虽然它好像力道还没使出五六分来。
后楼的对层住人了?还真没发现,一个男人,从阳台晒出来被胎,看他的动作,还算娴熟,应该是位细心居家的good man!好笑自己,无端对陌生人发出这样或那样的评论,主观臆断,一面之词!
言论自由,我在自己脑子里想想,应该不犯法,哈!
可有许多人喜欢以别人的口吻想,而且拿出来说,公之于众。呀,我不会也是这样的吧?反思中……
前两天,看台湾作家刘墉的儿子刘轩(其实人家不需要冠老爸的大名也很有名)亲口叙述了一件事儿:有人说,刘轩年轻时不爱读书,他父亲就用让他考出零分成绩作为交换,只要如此,他就可以解放;考零分不是不做题,是把对的答案给做错,以此得零分;后来因为零分也如此难考,他就渐渐变成爱学习,继而去了哈佛。
呀,这个文章我看过,可能也参与转发过。而刘轩本人说,其他个人信息都是可以的,还算准确,唯独这个故事,真的没有发生过;不知道杜撰这则故事的人是如何得知?不过鉴于它的出发点是规劝好学与选取适当合适教育的方式,所以也就没有追究源头。
要打个大大的闭嘴的表情包!
互联网时代,我们整天被这些信息包裹着,真的不能立刻分辨真伪。哪些是张爱玲的真告诉,哪些是杨绛先生确确实实说过的话,真的不能分辨了。那些公众号的红点,不仅占据大量的“课后”时间,还或大或小的给你洗过脑、灌过各味鸡汤、炸过咂舌的爆文、传过小道的野史,更不要提那些“转了家人就会咋咋咋的”略带无聊的文字了。
去年的时候,我咕咚我喜欢的朋友为啥他能控制住,朋友圈从不更新?朋友说你已经被那些大数据牢牢控制住了,看到感同身受的就第一时间转发,还得摘出最动了心璇的那句,生怕朋友圈的各位不知道自己理解得有多深刻,额……
在今年接触过一些人,交流后知道,原来那些请你点击关注的,不过是一些发达的略有名气的自媒写手,写出的,有事实,也有杜撰。它们的形成发展壮大都在遵循着一些套路,比如搞标题党,比如追热点事件,比如拿刘轩这样的名人说事儿,再不就挤兑一下历史,总之诸如此类,仅一家之言,不是真理不可反驳,也不是教案一定要去遵循。
他们的文需要不停的转发或是点击,才能在后台盈利,才能出名,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实惠。
不过,也有可信的文字。我有同学,开着自己的公众号,纯纯的只是写写日常,保持一个自媒人该有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责任感,看着很舒服。
也有干货式的图文公号,教妈妈们如何做出各式各样的食物,分享各式生活小经验,让你把生活和心情打扮得更美更好。
这些东西大概我们看多了,才懂得筛选。就像遇过了许多人,你才知道世界应该有多复杂,人情有哪些冷暖,想留下的是要自己细心斟酌挑选,印入脑子里,印在心坎儿里。
听着广播,扶着窗台,晒着丫头的黏土作品,这都是真真实实的生活。
呵呵,我想表达什么的,我自己也忘了,大概就是出来发两句牢骚吧。知人不评人,知文不评文,真真实实的感受一下浅浅阳光的美好吧!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