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鲜蜂”应该是死了,当我拿出手机想整理一下繁杂的公众号,“爱鲜蜂”就排第一位,点进去发现公众号已经停了。
印象中“爱鲜蜂”去年还是前年的时候是特别火的,记得就买过一次东西,当时有优惠,几乎是半价,然后据说是和公司楼下的超市有合作,送货也特别快。体验过一次我就再也没有用过“爱鲜蜂”了,因为那个时候觉得虽然有优惠券,但是优惠券一般是满减,而且在公司一般很难有什么刚性需求,最多买点水买点零食就完了。所以就再也没用过“爱鲜蜂”,直到今天我才知道,“爱鲜蜂”早就已经死了。
以前做一个小开发仔,可能会简单想一想“爱鲜蜂”怎么死了,现在作为一个产品,肯定会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趁着回家的路上没事,百度了相关的一些文章。通过了解我个人认为,“爱鲜蜂”死因有很多,急速扩张规模,疯狂烧钱补贴,把街边卖菜的路给挡了让底层的人无路走,没有核心竞争力,便利店模式下所缺乏的品牌掌控力,以及创始人的执行力和权利不够,还有公司用人混乱等问题都是“爱鲜蜂”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当“爱鲜蜂”在2017年疯狂裁员自救的时候,CEO张赢宣布盈利的时候,实际上是“爱鲜蜂”喝下的最后一杯毒酒。为了盈利而盈利,实际上是急速的毁掉之前苦心经营起来的用户口碑和品牌形象。直到没有投资人再为其投资以后,等待的就是死亡。但是,"爱鲜蜂"也有它自身的一些价值,它提出的理念无不亮点,如“以众包微物流配送模式为核心,做基于移动终端定位的O2O社区电商平台”,“打造1小时速达的互联网连锁便利店”,但实现这些目标,仍需要遵循零售规律,回归零售本质。
北京的夏天,还是一如既往的炎热,而此刻的我,下班能在家吹着空调,吃着可口的西瓜和喝着饮品,得益于另外一家生鲜商家“每日优鲜”所给我提供的服务。初识“每日优鲜”大概是一两年前,那个时候“每日优鲜”刚开始为吸引用户,有很超值的优惠券,可当我把优惠券用完以后,发现里面的商品价格普遍价格比较高,我也就没有再使用了。而我这次重新在手机上安装“每日优鲜”的App,源于最近很火的一款软件——“拼多多”。“拼多多”在微信朋友圈内病毒式的传播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更普遍的是把三四线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的消费群体给激活了。而前段时间“每日优鲜”也模仿拼多多也在朋友圈砍价“零元购”。“每日优鲜”其实是完全不同于拼多多的,所以也不可能像“拼多多”一样的大肆搞“零元购”活动。可能是这波烧钱太猛,砍价活动持续了一周就没有再继续了,可依然如此,我也从中砍到了好多优惠。
现在我重新爱上了“每日优鲜”,就是因为多次使用后发现用户体验是真实的好。我认为“每日优鲜”是能够取得成功,因为它有自己的核心价值。首先它的创始人是从联想负责做农产品相关行业的高层,联想有培育中国创业人才的天然基因,注定了“每日优鲜”的出生就不同。
徐曾二人都曾供职于联想十余年,徐正是联想笔记本事业部负责人,而曾斌负责平板电脑事业部。2012年,他们投身联想佳沃开始做农业,2年的时间,让他们对农业产业链条积累了更多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国内农业“供需两旺、流通不畅”的弊病。农民生产出好的产品后,无法将价值有效传递给消费者。徐正负责佳沃的农业投资,2014年,他们开始系统的研究生鲜电商投资机会,走访很多生鲜电商后发现,这是一个产业链条很长的生意,既要懂上游的商品选品,又要懂物流、仓储,还要懂用户的运营,而当时的农业电商团队都是各有短板。基于这些思考,两人离开佳沃联合创业,目标就是要解决优秀农产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对接。于是有了后来的“每日优鲜”。
其次,“每日优鲜”有一套自己的生鲜冷链,中心仓+前置仓的模式一旦打造成功,就可以保证提供的商品的新鲜程度和及时性,未来拥有无限可能。
第三,“每日优鲜”的每一个SKU是经过专业买手精挑细选出来,每个商品下面没有用户评价,因为它的买手足够专业,保证了东西的性价比,用户根本不需要考虑东西的质量如何,只需要关心价格如何,而这恰恰解决了当前电商品类繁多,用户比较挑选耗时极大的痛点,未来“每日优鲜”完全可以通过生鲜这一品类给自己树立的良好形象和优质客源,做更多的SKU,将会比“网易严选”等更加轻松和容易的打开市场。
最后,“每日优鲜”选择的这个行业很对,未来人们的工作会更加繁忙,没有太多时间在买菜购物做饭上面,“外卖”和“零售”这两个方面,很久都不会过时。
“每日优鲜”的成功,还离不开一个重要因素,背后站着的腾讯。当前互联网行业,很难不生活或者说生存在这两个影子之下,一个是阿里,一个是腾讯。当前这样一个资本的市场里,资本决定了很多东西,而这两家公司,占据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资本的半壁河山。不能同它抗争,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它合作,“每日优鲜”不可避免走的是后面条路。和腾讯的战略合作,腾讯的所有资源都将有效提升每日优鲜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个人认为,要走出腾讯和阿里的阴影,有几条路,其一,做不容易复制,需要技术积累的市场,比如硬件,像小米,大疆,格力等公司,能单独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成为独角兽公司。其二,做垂直行业,并且做到足够优秀。其三,做腾讯,阿里它们自己做失败的东西,悄然做大做成功,因为他们做失败了,所以定式思维会认为这是一条死路,但是等你做活的时候,他们再来复制已经来不及了,市场已经被你先占据。其四,走高端路线,腾讯和阿里还停留在流量的思维,但是高端未必代表没有市场,比如“每日优鲜”,它的东西就是优质就是比别的贵,甚至我觉得它可以专门做一个高端生鲜板块,专为富豪服务。再比如“抖音”,它就是让人们能看到富人的生活,就是能吸引眼球,而富人们也沉溺于财富带来的满足感,它就是能吸引用户,为什么“快手”等没发展起来,我想就是因为定位太低太俗。甚至,做游戏的人都直言不讳的说“免费玩家也是提供给付费玩家的一种服务”。其五,在一块足够大的蛋糕中拿一块小蛋糕也能喂的很饱,比如,游戏行业,腾讯做,网易做,这么多游戏公司,只要你的游戏做的比他们出色,用户就会流向你这里,比如LOL,PUBG等,腾讯还会求着来合作。其六,成功的可复制性,当今出门逛街,可能大家都会看到很多连锁店,这就是成功可复制性的最佳证明,一家店成功,它的商业模式必须具备可复制性和推广性,这样能在极低的生产成本下,通过数量来获得高的利润。此是后话。
前段时间,“每日优鲜”D轮融资融到了5亿美金,我认为值这个价格,但是如果是做“无人货架”,我并不看好。为什么,“无人货架”好多人提出来做,都以失败告终,我认为有一些原因。首先,用户需求很低,不像在家里,对各种各样的商品都有需求一样,在公司,我最多就买点饮料和零食,而且频次也是很低。其次,买饮料和零食很多时候是为了能出公司的门到外面走走,本来就是困在办公室里,现在连买点零食和饮料都在公司了,活动范围就更窄了。还有一点,办公室买的东西是大家分,而家里买的东西是自己一个人的,买的少了会不够,买的多了有太花钱,买的时候多少都有点考虑。 至于怎么保证无人货架没有人拿走东西,怎么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被资本复制超越的问题都还是后话了,所以,“无人货架”我认为目前没有必要触及,相反,拿着这笔钱,先做到主项目的盈利和口碑才是当务之急。
目前“无人货架”基本是三类公司在做:
第一类“根正苗红”的无人货架公司,包括猩便利、果小美、小e微店和便利峰(收购领娃)等,其中果小美拿了阿里和腾讯融资,现在加入了拼团业务,猩便利则进入了外卖领域,便利蜂则被曝出大撤站,无人货架转型无人货柜遭遇瓶颈;
第二类是电商零售等互联网企业,包括阿里系(小卖店、饿了么e点便利等)、腾讯系(每日优鲜便利购)、京东和苏宁等,往往资金雄厚,在供应链、零售网点和配送方面有优势,并且有继续深挖无人零售的潜力;
第三类是物流切入,现在已经有顺丰、中通和百世,优势在覆盖范围、人效利用和仓储配送等。
而我认为,不管是哪一类,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效应,都极难成功,所以第一类应该基本都会失败。
其实,对于“每日优鲜”的认识,他们自己的创始人看的很清楚。“每日优鲜”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曾斌做了《新零售以人为本》的主题演讲,里面的思想和我想法也很一致。要做就要做到足够优秀才能在行业中突围出来,这恰恰也是“爱鲜蜂”创始人张赢所说“品牌和终端输出应该是爱鲜蜂最后的立锥之地”,很可惜的是,说完这句话的一年以后,“爱鲜蜂”就已经死掉了。
参考文章:
2.一年融资9000万的爱鲜蜂要挂了? 问题都出在融资和烧钱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