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鹰
一直在奔跑,片刻不能停留。
上午第三节,在四(2)班试教了一节课。因为五年级要进行同课异构,昨天通知我只能借用四年级的班级。心想,年段不同,学情不一样,能试出什么样的效果?后来转念一想,学情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涉及诸多因素。如果接下来都只能用四年级试教,那我从教学内容上着手,调整学情起点。这样也好,能将课堂中的困难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也是检索课堂的方式。如此一想,心里便坦然了。来南京第一周,收获的第一笔财富就是——面对困难越来越淡定,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节课上下来,预设的前两个板块“发现结构之美、品味动态之美”很顺溜。遗憾的是到了“感悟情感之美”这一环节,带动起来非常费劲。学生读得不顺,抽象的情感对于他们来说,是那么遥远而陌生,王崧舟老师的“陌生化”课堂魅力,在我的课堂上真的成了陌生化。内心一万点煎熬。
随后,导师组织大家一起评课,南京师范大学新城小学南校区一位即将执教这一课的年轻老师也参加了研讨。他们对待教研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很让我佩服。宋导师作为特级教师,作为学校党委书记,这么亲力亲为指点年轻教师成长,也着实让人钦佩不已。导师先让我从两方面说一说自己上了课后的感受:自己感觉最满意和最难处理的地方。我当即坦诚相告!来到南京后,一切都是陌生又紧张的,几天下来,身体疲倦,思维停滞,迫切需要大家的帮助,需要导师的指点。
“砍掉你觉得困难的!”导师一声令下。我很愕然,那些困难的板块操作起来是难。但我认为从设计上来说,并没有问题,反而觉得那个环节很有亮点。“为了一个抽象的感情,不必要在此浪费时间。”咀嚼一下,是有几分道理。虽说百般难舍,如果方向出了问题,南辕北辙,那还是白费力气。行,那就砍。
接下来,导师激情澎湃,思路一泻千里,帮我把这课重新梳理了一遍。虽然删除了我自以为很精彩的板块,但不得不承认这样处理后,课堂清爽了很多。整理好新的思路,我发现之前自己的设计和导师指导的设计的区别。我设计的是板块式结构,呈并列式。导师指导后的设计既有板块训练,又有线性穿梭期间。姜是老的辣!伙伴们情不自禁为导师热烈鼓掌,工作室里一时热烈而温暖。
几天打磨的经历,似乎更清晰了拿到一篇课文该怎么教。首先,真的得随时随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课文。先化身为学生,好好读好课文,自然就能发现学生的疑难困惑点,比如不会认读的字词,难以读通读顺的句子,难以理解的内容等。接下来,再问问自己这些问题: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为什么选择教它而不教别的?虽然这些问题,跟随新课程理念一起,早就装进了脑海。但是,要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路虽远,不行不至!在行走的路上,能有如此难得的学习机会,能得到如此和蔼可亲的大师指引,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