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人都爱黄雨萱!
《想见你》的幕后花絮中,柯佳嬿拍完陈韵如失恋的桥段,坐在教室的座位上忍不住泪流满面,并且对着镜头发出看似玩笑的质问:“李子维,你到底想怎样?不是长得一样吗,我(陈韵如)可以脱光呀?”
脱光当然没用,李子维并不是馋黄雨萱的身子。
妈妈、弟弟、同学、李子维……人人都爱黄雨萱(除了生理缺陷的莫俊杰和心理缺陷的谢芝齐),为什么?
这是陈韵如和柯佳嬿的疑问、甚至也是你我的疑问。带着这个疑问,我看完了一本书,名字叫《被讨厌的勇气》。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2、牢牢把握人际关系卡
人际关系卡相当于我们人际关系的主动权。
陈韵如之所以被同学形容为“超级讨厌”,是因为她一直将自己的“人际关系卡”交到别人的手中。
从性格角度来说,陈韵如认为“因为所有人都不需要我所以我沉默寡言”——这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的思想:因为他人做了某些事,导致我变成了现在这样。换个角度,如果以阿德勒目的论的立场来看,陈韵如的解释会完全倒过来——“因为我沉默寡言所以所有人都不需要我”。
看似简单的两种思维方式,对个人的影响是天差地别的。原因论思想把“人际关系之卡”交到别人手里,而目的论思想却把“人际关系卡”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陈韵如的世界里,“反正别人都不喜欢我,也不需要我,我干嘛要和他们做朋友呢?”人生的种种不如意都是因为“别人不需要我”。
有人说:陈韵如家庭破裂的事实确实存在呀,这是造成了她内向性格的主要因素,怎么能忽略呢?巧了,陈韵如也是这样认为的,这便是她和黄雨萱的区别所在。
环境事实无法改变,是否造成“心灵创伤”则因人而异。过去无法改变,父母的关系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因此抱着“家人都不想要我,我才有了失败的人生”这一看法,便只能对现有的生活束手无策,消极应对。
黄雨萱的处理方式恰恰相反。弟弟态度恶劣、妈妈从事被人看不起的陪酒工作、同学对她指手画脚……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保护弟弟不被校园霸凌、关心妈妈宿醉难受、加入校篮球赛疯狂得分…旁人的看法丝毫不影响她的选择和决定,又有人说了:因为她是黄雨萱啊。可别忘了,她也有陈韵如的记忆——此时此地,她的人生就是陈韵如的人生。
黄雨萱做着她想做的一切,至于别人怎么看待她的付出,她的付出会不会得到回报,都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
牢牢掌握着“人际关系之卡”,陈韵如想要而不可得的一切,很轻松地就到了黄雨萱的手中。
3、改变自己不是为了改变别人
如果你很幸运,从别人手中取回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卡”,那么接下来就要意识到,改变自己不是为了改变别人。
人际关系无论要面对的是谁,都首先要看到自己。
陈韵如太想成为李子维喜欢的人,反而更加迷失自己。当她问李子维“我要变成什么样你才会喜欢我”的时候,就已经注定无论她变成什么样,李子维都不会喜欢她,哪怕是一言一行都那么像黄雨萱。
改变自己并不是为了改变他人,陈韵如不明白这其实是两个课题。别人的选择和决定永远不是自己的课题。
作为对比,我们再来看看黄雨萱是怎么做的。最爱的人死去那么久,黄雨萱竭力掩饰自己的悲伤,绝不将自己的消极情绪传递给同事和朋友。第一次穿越,看到和王诠胜长得一模一样的李子维,她依然很克制,一个拥抱之后很好地保持着“他不是王诠胜”的距离。
距离是缔结良好人际关系条件之一。
陈韵如在黄雨萱走后,她总想把李子维束在身边,为此不惜假装黄雨萱。执者失之,她越想靠近李子维,就越把自己不是黄雨萱的事实暴露得干干净净。改变自己如果是为了改变别人,那最终只会一无所获。
4、改变自己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黄雨萱相比陈韵如,另一个特点就是她能很清楚地摆正自己的位置。说起来简单,它最关键的做法在于“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对自己的执著”换句话说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陈思源对陈韵如态度恶劣,她每天还是会叫他起床并准备早餐;父母为陈思源抚养权争吵时,她为自己不受重视哭得歇斯底里;黄雨萱再次穿越被关进小黑屋时,她的一举一动都以黄雨萱为标准……她渴望得到安慰、尊重还有爱。
但在这些关系里,她一直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
太渴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并不是为他人着想,恰恰相反,却是自私的表现。关心弟弟是为了得到弟弟的认可,离家出走是为了自己不被父母抛弃,模仿黄雨萱是想得到李子维的爱……
看似牺牲,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为了把黄雨萱骗来,陈韵如不惜在日记本上写下“他就是王诠胜”。
因为“他就是王诠胜”穿越而来的黄雨萱,满含泪花地跑向李子维,但确定李子维不是王诠胜(当时)时,转头走开,果敢而坚决。即使她为王诠胜而来,但也很快就投入到“改变陈韵如在小年夜被杀死”的事业中去。同时为了不破坏陈韵如的人生,如此高龄还要主动参与补习。
无论何时何地,黄雨萱都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5、在共同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想找准自己的位置,就必须要参与到“共同体”之中去。共同体姑且理解为大大小小的团体吧。
我们看看黄雨萱的示范。
不避讳和李子维莫俊杰的三角关系,一起雨中飞奔、一起打扫礼堂、一起翘课、一起想办法拯救陈韵如……三人团体中有了位置,所以李子维闭上眼都是她。
弟弟被霸凌,看到后并不直接出面,而是找自己的朋友商量解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弟弟;妈妈的工作很不体面,早起总是在沙发上宿醉,她会把妈妈扶到床上,给妈妈沏醒酒茶,所以即使家庭不完整,弟弟和妈妈依然能体验到完整的爱。
篮球队缺人,别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邀请,她就果断参与,所以同学愿意和她一起吃饭聊天。
陈韵如的世界却是这样的:一部随身听一副耳机。她的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任何一个共同体是她要融入的。不被团体接受时她还做了最坚决的决定:自杀——甚至自杀时还祈祷是能有人参与谋杀的“自杀”,连死都这么在意别人怎么评价她。
在陈韵如的世界里“李子维不爱我”和“世界不需要我”是划等号的,“李子维错了,整个世界都是错的”,家、朋友、同学、社会、更多大的共同体一直存在,但陈韵如从没有考虑过。她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也因此没有体会到自己对外界的价值。
积极地参与、直面“人生的课题”,不回避学习、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主动面对,通过自己的付出融入到共同体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要总是想“这个人能给我什么”,而是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人只有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也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黄雨萱深谙此道。
6、愿所有人都能与他人和世界和谐相处
陈韵如悲惨的人生很令人心疼,我在此大言不惭也相当羞愧。但不得不承认,如果抱着“我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所以我过着这样的人生,将来也几乎清晰可见”,那余生都将是极其痛苦的,搬出过去无非是给自己失败的人生找好借口,“过去”和“未来”也是自我残破世界的末日景象。
如果有人说,“我就是要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过活,毕竟我不是为了别人认可而活的”,我对此一样表示赞同,这世界并非要求所有人都一样。但举目四望,孤独的生活几乎很少能带来趣味和快乐,“与他人与世界和谐相处”、拥有接受“被别人讨厌的勇气”是多么难能可贵。
无论在什么年龄,人都可以改变。话说回来这其实并不简单,陈韵如没办法一下子变成黄雨萱,是因为她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才能接纳自己改变自己,这个时间用阿德勒的话说大致是“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
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多为身边的伙伴做贡献,不要在意他们的看法和评价,不求改变他们或者得到回报,只需要记住自己是对共同体是有用的,带着对他人的信赖,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不为过去和将来困扰,陈韵如也可以变成黄雨萱。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在此力荐《被讨厌的勇气》。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