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是一本桑斯坦编写,由中信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的书籍。
谣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谣言变得无处不在。
在言论自由的民主社会,从来就不乏谣言的传播渠道。危机时期的“银行破产”传闻、股市上的小道消息、对明星私生活的“爆料”、某政界人物收受贿赂的网络传言等,都可归至谣言之列。谣言有真有假,而假谣言可能对个人造成致命打击,也可能给群体、组织、党派和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那么,谣言因何而生,生于何人之口,如何消除谣言的负面效应呢?这成为奥巴马政府信息与规制事务办公室主任桑斯坦写作本书的中心议题。作者认为,事实经验的缺乏、情感和偏见导致了谣言的滋生、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然而,仅靠保持言论自由和法律管制之间的平衡来消除谣言是不可能的。防止网络时代越来越容易被引爆的谣言,最根本的方法在于摸清散布谣言者的心理机制和谣言的传播机制。深入了解谣言传播者的动机和谣言的传播机制,并辅之以法律监管和文化规范的手段,就能在源头上减弱谣言的力量,从而保护人们和机构少受“莫须有”的罪名的伤害。
现在,即使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均衡的社会,也难免被我们自己的偏见所束缚。人们对谣言的反应不同,是因为各个人所持有的动机不同、知识储备不同、价值观不同,你有你强烈的支持的动机,我就有我强烈的拒绝相信的动机。
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使公众的不信任感增强;国内一些媒体及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漠,助长了政治谣言的传播;网络推手制造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
而谣言会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由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捷,范围广,一旦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形成了一定规模,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引起广大网民的慌乱,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且谣言会扰乱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人们经常是为了一个虚假的谣言而表现种种不适当的行为,尤其是面对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谣传,人们就更加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判断力,从而从内心深处觉得这就是真的,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弄的人心惶惶。
而作为谣言传播的主体——人,我们对待谣言的最佳方式是冷静看待,客观分析。谣言只有在被证明是假的,才能称之为谣言。在这个过程之前,只不过是网络上数以万计的各种不同声音中的一员而已。谣言的最大意义在于催生真相的揭露。谣言是磨砺出真金的黄沙。如果因为担心发生谣言传播,而去屏蔽发声的渠道,则是围观群众最大之不幸。谣言与真相往往是一念之差。谣言在被识破之前都被大家当作真相看待,而大量网民也“随波逐流”,对虚假信息的撕破能力和虚假信息带来的后果的认知能力缺乏。加上造谣者用一些吸引人的手段,使得假象尤其逼真,大家很难识辩。或许谣言的传播者本身就是谣言的牺牲者,他们在尚未识破谣言的情况下,无意识地散播谣言,加速了谣言的传播,也扩大的谣言的负面影响。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所以,我们在谣言面前,争做理智的“智者”,绝不轻信谣言,更不能随意散布传播谣言。如果你轻信了谣言,当你在键盘上轻轻敲下那些看似慷慨激昂打的话语,满足了自身的正义感,得到了足够多的转发量和点赞数之后,你毁掉的可能是一个无辜好人的一生。你传播的任何一个谣言都有可能会成为压死别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我们要谨言慎行,拒绝成为“键盘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