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乐于表达的人,在更多的时候还是安静沉默的。很多朋友和我提过,觉得我的文采适合在简书写写文章。我说即便有文采,我也不一定能做个地道的文青。
确定开始,源自一个朋友的激励。他是一个活泼机灵的男生,不过一次车祸导致他眼睛和右手不便,作为一个学艺术的人,右手不能正常绘画是怎样的心情。除了鸡汤我们别无所言。“不要说那些无谓的安慰”,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除了安慰还能有更多的建议吗?你不是我,你怎知我的心酸,这样的话,很多人都会说吧。当别人说:你不要把自己当回事。对于这种言语的时候,你只能轻微一笑。站着说话自然不腰疼,对方若是不能真的设身处地的思考,就难以理解别人的内心。何况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随着不断的经历,不断的成长,慢慢的你会开始发现,若是话题谈到生活之艰辛,倾吐不快时,对方往往不会给予尊重的反馈,谁都不喜欢消极,谁都不喜欢负能量,大家都很忙,没空听你的闲言碎语。而你只能懂得,人,只有自己最靠谱,只有自己不断变得越来越强大,你才会收获到更多,哪怕是理解。
我们都喜欢和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做朋友,人性本如此,只有在你成功了,在你有能力的时候,你身边才会出现更多优秀的人。因为,大家都喜欢看到正面积极的笑容,谁也不会在意你的哭。
当然,那些困苦不顺的人有时也并非需要一些安慰,只是对方期待,而不是给予不屑和抱着说教的态度。人都生而期望乐观美好、期望被理解关爱,因为人,生而孤独。可是即便是需要些关怀,人格始终处于相对独立!这世上无论再亲密的人,都难以会因你的意志而获得同种体会。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教育程度、成长经历都具有差异性,在面对发生的事情,对事物的反映是不一致的,所思所想固然不同。
所以,一个人,若是能自己解决自己的困境,面临的焦虑和忧伤还是选择自我内化。想想看,如果只是得到对方的同情,并非有效的建议,那这种期许反倒是浪费的。过于哀怜渴望关注,对自身的成长没有帮助,相反,不理解的人更多的会觉得驽弱,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为尴尬。毕竟最了解的还是自己,虽然有时自己也并不了解自己,生活了那么多年,你期望的也并非只是同情。关于好友也是,有几个为好,能部分理解就够了,人本不该奢求过多。
这世上不存在什么感同身受,如果说有,那也只是废墟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