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李老师的文章“意识”先于并重于“知识”(见下方链接),对意识与知识有了一些认识,对意识的重要性有了些了解。
陈发俊教授在“科学意识还是科学知识作用更大”一文中对科学意识与科学知识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李老师在文中引用了如下内容:
科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科学意识,因为事实表明,人们没有掌握科学知识,也能很好的进行生活。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生活层面,科学知识并非必有可少,而科学意识却显得非常重要。
李老师在文中还引用到:
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比增加他们的知识量更重要,因为科学意识在决定人的行为动机方面比有限的科学知识发挥的作用更大。
李老师对上述内容给出了如下通俗易懂地解释:
你可以没有知识,也可以没有能力,但是您得有解决问题需要知识和能力的意识;只要有了这种意识,您就(才)会去学知识,也就(才)会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利用别人来解决问题。
李老师的这段话,让我想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从小到大成绩优秀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重点高中,令父母深以为傲。孩子进入高中不到两个月,就出现适应困难,包括有些学科跟不上,同学间交往出现问题,出现失眠、心烦等症状。孩子主动要求求医,父母带他看了中医,医生给开了药,同时建议家长找心理咨询师,并在病历上注明。家长只是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给孩子报了封闭式辅导班,却不知道孩子亟需心理疏导,导致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在七医诊断为焦虑伴抑郁,每天服药,休学在家一年多。正在为孩子寻求心理咨询的父母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依然不足,还是急于让孩子尽快上学,而不是先采取陪伴、陪同、培养等有效方式帮助孩子改善心理状况。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因为父母缺乏寻求心理咨询这种科学意识,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没能及时关注、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科学意识如此重要,如何培养科学意识?李老师在文中引用道:
培养“科学意识”的科学教育应该遵守三条指导原则:第一,科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和认识科学事业,即“文化”需要,而科学内容则不是重点;第二,科学教育的核心主题应该专注于那些保障个人健康和安全所“实际”需要的技术,以及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和人工环境的意识;第三,为了培养人们的社会素养或公民素养,必须强调科学专家的“正确”使用,这是至今还没有进入科学课程的新兴领域。
从这三条原则中也可以看出,“科学意识”不在于公众掌握科学知识的深度,而是了解的广度,并且与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强调一种生存与生活技能和意识,强调了解解决问题的路径,而不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以上内容提醒我们,接受科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掌握生存与生活的技能,了解解决问题的路径,因此,在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增加了解的广度,要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李老师最后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有人给您提出问题(question)时,您是否具有用心理学(而非自己的经验或常识)给予解释的意识?
遇到问题(problem)时,您是否具有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