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八佾篇第十五则。
1、原文
子入大(tài)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2、傅佩荣译文
孔子进入周公庙,对每一项礼器与摆设都要发问。有人说:“谁说这一位鄹邑的年轻人懂得礼呢?他在周公庙里什么都要发问。”孔子听到这种批评,就说:“问清楚行礼的细节,这就是礼啊!”
“大庙”即鲁国的周公庙,周公庙的摆设形同天子宗庙,祭祀时基本的礼仪也与天子一样。“事”即所看到的一切,包括礼器与摆设。
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闻名于世。孔子幼时就常模仿大人的祭祀。别人对孔子进入太庙什么都发问十分疑惑。他则认为,问清楚行礼的细节,也是礼。换句话说,每事问,就是礼。每一样摆设,每一样礼器,都问清楚它的用途、来源和背后的故事,行礼时才会倾注真诚的情感。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孔子的父亲是定居在鄹城(即现在的山东省邹城市),所以“鄹人之子”指的是孔子。因为孔子进入太庙协助举行礼仪的时候,事无巨细都要询问,所以别人会觉得说这是孔子并不知礼的表现。而孔子面对别人的质疑,只淡淡地回了一句:这种表现就是礼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孔子对礼是极有研究的,但他还是会很详细地问问题,表明了一种恭敬、谨慎的态度。这种恭敬、谨慎,就是礼的一种精神实质。同时,其实“每事问”也表明了孔子的一种谦逊的胸怀,并不因为自己的知识而自满,仍然认为自己还有所不足。永远抱着一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想法,才是对待一切知识的正确姿态,我们都应该向圣人学习,多问、多思。
4、弘丹学习心得
这段话蕴含了很多道理,不仅仅是关于礼的,也可以关于学习态度,行为处事的。
首先,从礼方面来解读,从傅佩荣老师的注解知道,每事问,就是礼。而一般人可能理解,礼仪就是一种仪式,一个过程,你知道知道用什么礼器以及礼器怎么摆放就是知礼了。这样的人可能摆放了上千次礼器,但他依然不知道为何要用这种礼器,这种礼器这样摆放的缘由是什么。这样的人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孔子认为,礼不仅仅是知道这些细节,更要知道礼器,摆设的用途,来源和背后的故事,这些就是礼的一部分。
从学习态度上来理解,孔子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也做到了他自己提倡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也反映了他的虚怀若谷。孔子当时已经以“礼”闻名于世了,一般这样的人的做法,就是看看别人礼器摆得对不对,而抹不开面子去问为什么要这么摆设。
从处事行为方面来说,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他也在践行自己提出的思想,他认为礼仪的本质是真诚的情感,所以他去了解礼器摆设背后的故事,他推崇“不耻下问”,所以,他会放下面子去问这些细节。
5、都市隐居人解读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这段话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比较简单,也比较客气。孔子初次进太庙,每一件事都要先问一下。旁边有人就议论:“谁说那个鄹邑来的小子知道礼仪的?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孔子听说了,说:“这就是对礼表达敬意了。”
另一种就比较不客气了。因为鲁国僭礼问题比较严重,太庙中也许有许多不应该陈设在诸侯太庙中的东西,比如前面说到的八佾、雍礼可能用到的器具。孔子进太庙,看到这些僭礼的问题又不好直说,只能假装每件事都问个缘由。大概太庙的人给问烦了,抱怨了一句:“谁说那个鄹邑来的小子懂礼仪的?他跑进太庙,每件事都要刨根问底。”孔子听到了,说:“这些都是该有的礼仪吗?”
第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孔子“温良恭俭让”的形象。但孔子第一次进太庙时年龄应该不大,有知识,应该也有点火气,用第二种解释,能得到一个更活泼更生动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