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我在《得到》上读到了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克拉克的文章《我假如再是大学一年级生》。文章不是很长,作者已经于1932年去世,可以推测文章距离我们至少八九十年了。但这篇“旧”文章通读下来,我丝毫没有产生陌生和疏离感,反而觉得亲切和熟悉,就像身边有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他当年读书求学的经验一样。
虽然我早已离开校园多年,与这篇文章相见恨晚,但还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的真诚和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作者在文中指出了自己读大学时的短板,表现在缺少计划、喜欢单干、不擅长公众演讲、错过名人演讲等。他从切身经历出发,教导新入学的大学生要做好规划,认真学习,擅长与周围人合作,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培养既能了解人也能了解事的业余爱好,亲近授课老师,注重写作和演讲等。可以说,他提到的这些注意事项,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实用性很强,对现在的大学生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他传授的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所需要的“底层能力”,也就是属于基础功层面的技能。
回忆我的大学时代,对照文章检查自己,很多地方都中枪了;例如没有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和授课老师互动少,不喜欢在公众场合发言,喜欢看电影而不是听专家讲座,偶尔在学校操场上跑步,算是参加了体育锻炼等等。正如托马斯克拉克强调的,能力培养上的缺失会给未来的工作和人际交往带来一定的困难。我对此深有感触,由于“不会讲话”,在工作上吃了不少苦头,和同事相处也不融洽。幸亏我去年认识了李笑来老师,开始锻炼元认知能力,得以从更高的维度审视自己,慢慢从观念上纠正认知上的误区,并且戒掉了爱抱怨的恶习。李老师对写作和演讲的重要性也一再强调,于是我在“一块听听”栏目的直播上学习了不少关于这两方面的内容,边学边练。在体育活动方面,我更是吃了大亏。由于在大学期间,没有注重体育锻炼,运动量少,饮食和睡眠缺乏规律,导致身体素质不是很好,我刚上班时经常生病,颈椎和腰椎也频繁出问题。我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调理身体,在医院进行康复理疗,才慢慢恢复健康。我一直认为热爱锻炼的人分两种,一种是主动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发地进行锻炼;另一种是因为曾经患病为了身体康复而被动锻炼身体。我一开始属于后者,为了恢复身体健康而去了健身房,没想到坚持几年下来,渐渐从被动锻炼过度到主动锻炼,到现在是根本停不下来。
看过这篇文章,我就琢磨假如通过时光隧道穿越回大学时代,就算有托马斯克拉克这样的长者列出清单提前告知应该在大学期间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我能保证会照单全收吗?能保证一定会比现在做得更好吗?不过一个人在成长的路上,保持开放的心态,多听听,多看看,认真客观对待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肯定是有好处的。
如果托马斯克拉克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我觉得他对大学新生很可能还会补充一些建议,比如学习英语和编程的重要性,多读一些关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非虚构类的书籍,以及在手机上下载《得到》APP。这是很严肃的建议,不是帮罗胖打广告哈。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