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革誉安Day5+1@简书(D26+1)
前言丨一点说明
昨天的“意识流”小品在今天被群内“大佬”评价为“你写日记呢么?”
对,这个霸气大佬就是“笔盖姑娘”。
昨天因为“家务事”,收拾停当已经累到“精神恍惚”(引用自“之五”)。确实有偷懒耍滑的念头,但每天在简书进行输出的“小目标”确实在那里迎风招展,彩旗飘飘的,又让我鬼使神差的打开了电脑,双手放置于键盘之上,敲击出了那么一篇“之五”。
所以本篇只能算“五点五”,还进不到“六”。
既然有人愿意不吝提点,那咱就得立刻行动起来。
改!
正文丨闲言少叙,本章节分为“感谢,知足,反省”三个部分。
依我之见,稻盛老爷子想表达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心性”进行洗涤。文中一再出现的词“纯洁,纯化”和标题中的“纯粹”,核心即在于这个字—“纯”。
对于当下身处工业智能领域的我来说,这个“纯”字的词性可理解为动词。就如同从采挖出的矿石中去除杂质“提炼”金属元素;从海量而繁杂的大数据中先“清洗”再“提取”出有效值一样。稻盛老爷子给出了三条“提纯”工序,并用自己的“现身说法”进行了举例说明。
壹丨常怀感恩心
这种感恩,是基于对生命的珍视之上。依我浅见,原因有三。
其一丨战争阴影。老爷子是经历过战争的人,家里的房子是被美军的空投搞没的。那对于住在屋子里的人,岂不是经历过“生死瞬间”?而对于当时还是孩子的稻盛和夫,鹿儿岛上空时不时就会出现的轰炸机的轰鸣声,小岛频繁拉响的空袭警报声,甚至是周围隆隆的爆炸声。那种情景,对于一个幼小而稚嫩的心灵来说,能作何念?
其二丨绝症阴影。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世界因结核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180万。日本1951年的病例数字则显示,当年的发病率在每十万人中有七百人“中招”,死亡人数以每年约12万人计。而稻盛和夫得肺结核的日期,经追溯定格在1945年,且他的两位至亲已经因为此病离世,小叔叔也在发病期。后来是凭借邻居赠与的一本书中的话得到“共鸣”和老师的不断鼓励,他才“奇迹”般的战胜了病魔。这难不成就是传说中的“无招胜有招”?
其三丨宗教印记。其实书中仅记述了这一个方面。缘由是他小时候随父亲经过十几公里的“11路公交”,穿过森林走进山里,去“隐蔽念佛”(萨摩当地的一种古已有之的宗教活动)而起。在那间充满着宗教神秘气息的破旧小屋中,仅靠一根蜡烛照明的光照条件下,一个和尚模样的人,给了他特殊的待遇—独对他一个人说了一番话(对其他人都是打招呼)。其中之一便是一句充满萨摩地方特色的话语:“南无,南无,谢谢”。所以我自行定义了“印记”这个标签,还是那个基本论点: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启蒙”教育的重要可见一斑。
总结一下。我们身边多少都经历或者听说过这样的故事,一个人如果经历过了生死,那么人生对于他来说,基本就进入easy模式了。
贰丨常拥幸福感
用我们的老话翻译过来,即“知足常乐”。都说东亚从文化类型来说应属于“中华文化圈”,老祖宗四个字,人家“外国友人”用一辈子去实践,古人诚不欺我!
身为理工男,处处显身手。用我们的话来扩展,就是—
“幸福是个相对值,不是个绝对值”。
再多啰嗦几句,在当下社会,很多人却把“幸福”这个相对值的坐标原点,戳在了“别人家的地里”。咱比的应该是过去的自己,跟别人较什么劲哪是不?
用的法子之一,就是需要摒除“欲念三贱客”:“欲望”、“愚痴”和“恼怒”。不过老爷子也算厚道,并没有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留余地。话没说满,建议我们要努力控制他们,抑制他们。正面来解读,就是建议咱们的二十四K足金之心灵,尽量接近99.999999%。
叁丨常做反省状
是不是脑海中立刻出现了“思考者”的那个造型?
没错。大家可别小瞧了“小动作”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我小学家庭突遭变故,对于彼时的我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劈得外焦里嫩的那种,身边也无人倾述。处在信息尚不发达的90年代,不知Google、百度为何物,要用电话去打的“午夜情感热线”还都XXX被各种婚姻感情的托占满线(别问我怎么知道滴,我做过近视疗效好这类的托儿),大人们还都在追求物质基本满足的路上,哪有人管一个小屁孩的感受?于是,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那个自己骑着女式二五自行车,内心阴郁的男孩,突然听到了心底的一个声音:笑一下,不想笑强迫自己也要笑一下,哪怕就摆个脸部的动作。后来在各种影视剧中,诸如“赤名莉香”“杉菜”“关欣”等一众虚拟人物,都演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经典女主,值得回味)
老爷子每天的日课,就是对镜自语。如果你感觉怪怪的,那么也许可能大概你缺少了行动,不妨试一下。
因为这是对自我潜意识的一种“深度刺激”,为的是能够让我们形成一种良性的“思维惯性”,保持一种纯净而利他的心境。
晚安,昨天的我;
你好,明天的我。
【我是誉安,正在进行一场自我探寻之旅,顺路不?要不要一起?】
以下为Day5的原文,就晾在下面。搞成知乎形式了,我看着也上火。
写此文时,敲击着键盘的我,精神有些恍惚。
从加入一个课程,开始一段旅程。整个人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甚至更准确的来说,应该是颠覆。从一个重要支柱产业的螺丝钉,在自己的小范围中过活。举目四望,竟然是在如此封闭的小圈子里面。与社会似乎渐行渐远。不过关键中的关键,这个是我想要的生活么?所以我四处寻找答案,终于算是靠着“吸引力”法则,觅得一剂良药。
于是开始实践,在简书上用文字进行记录便是行动之一。
因为深知“思维方式”对于这段旅程的重要指导意义。所以当端起本书时。居然有了“珍惜”之感。
除了如樊登读书以外,也在细细品读这本《思维方式》。
今天进行到了“心灵纯粹”的部分。自然是对心灵如何能够“美好”而进行一番探讨。
01丨感谢
老爷子对于感恩之心的启蒙,源于孩提时代与父亲徒步十几公里,在深山密林中的那个破败小屋里的邂逅。于是每天早上面对镜子中的自己,都要说声“南无,南无,谢谢”。久而久之,便油然而生出一股感恩之情。而且这种情感,是基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活着。正所谓有人便有一切。
02丨知足
幸福感这个词,一直都很流行。当下的社会,往往缺失得最为严重。因为大多数人都在忙忙碌碌,为生机而奔波。朝九晚五用自己的时间去讨一份生活。也正因有了幸福感,才需要警惕欲望将我们拖入思维的深渊。
03丨反省
利己与利他,就充斥在我们日常行为的时时刻刻的选择当中。所以每天进行当天的“复盘”是个可操性极强,不占用场地的绝佳方法。当我们每晚临睡前,放下手机,自问自己这一天来的行动和念想,就如同道教当中的“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