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跟宝妈们讨论零食的问题,我总是分享,作为家长需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我关于零食的价值观是什么?第二,我希望孩子对于零食是怎样的观点?第三,我通过什么方式来塑造期待中的孩子的“零食观”?
随着哈姐的成长,接触到更加丰富的社交环境,我现在觉得还需要追加两个问题:第四,家长关于零食的价值观是否科学?(或者这个问题要排在第二位)第五,当家庭的“零食观”跟孩子同伴的“零食观”发生冲突,如何帮助孩子去认识和处理这个冲突?
引起我这一系列思考的,是最近哈姐给我讲的班上小伙伴的故事。小A同学会拿自己手里的东西跟同学交换零食,还疑似悄悄拿过同学的棒棒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在金钱敏感期,发生很多以物换物的交换很正常,包括悄悄拿同学东西的行为,也很常见,但是当这些行为都指向零食的诱惑的时候,需要关注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偶然发现小A妈妈在群聊的时候说,孩子在家不给吃零食。后来沟通发现,是因为孩子吃零食容易上火,一吃就容易流鼻血。
我曾经也视零食为洪水猛兽,其实这并不是来源于我对零食科学的认知,而是我妈传递给我的恐惧和焦虑。所以尽管我有的零食很爱吃,也忍不住会吃,但是吃完深深的负罪感。而事实是,少量的零食并不会损害健康,反倒可以是健康的饮食结构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心理愉悦的一部分。所以哈姐的零食策略,我会有总量、频率、种类和购买途径的规则,在规则之下,她可以尽情享受零食的快乐。
从中班开始有零花钱到现在,她是有能力管理小额的零花钱的,并且知道在哪里买的东西才靠谱。现在她想买零食,是花自己电话手表里的零钱,自己去美宜佳或者超市买。
同样在看到同学手里有她喜欢吃的紫菜卷,她选择的是放学后,花自己的钱去美宜佳买了一包紫菜卷。看起来一个很小的举动,背后是给孩子塑造的一个底层的价值观: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她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应对?我希望哈姐塑造的价值观是:如果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要么用自己可靠的资源来获取(小孩最可靠的资源理应是父母),要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累。
当孩子有诉求,她向外索取而不是向内(向父母)表达,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对孩子的想法有足够的接纳和支持,还是经常否认、说教和指责?倒不是说她要吃糖你立刻马上给买,而是充分理解孩子的诉求,一起探讨实现的可能性和方式。
如果孩子的期待无法从父母那里有合理的实现途径,那么她很可能就会自己想办法,可能拿自己宝贵的东西去交换,有可能悄悄拿别人的东西。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如果在孩子的脑海里形成定势,未来遇到更大的诱惑的时候,你有信心她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吗?
每一个养育行为的选择,我们都可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希望给孩子塑造的底层价值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