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花了,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为什么?可能你走入了推广的误区,对于渠道眼光狭窄,对于效果平台避之不及,老板娘今天就把这些误区给掰正了”
新品投放渠道过于狭隘
新品前期推广有两大主流渠道,一是通过自主参加应用市场免费活动提高曝光,另外一种则是通过付费渠道推广,付费推广主要以CPA、应用市场形式获取用户。
虽然现在CPA的量主要来自网盟、各SDK平台的banner插屏、push、积分墙等量,但是作为手机用户,通常对这种广告形式很容易产生反感,自然CPA的投放质量也会受到客户质疑,用户留存、使用时长等往往很难达到CP满意度。
我在沟通中发现,很多新产品在推广时不会尝试360手机助手点睛、百度手机助手、小米、华为等用户质量高的应用市场,甚至连像机锋、木蚂蚁、豌豆荚等二线应用市场都鲜少涉及,而这些市场恰恰对于控制预算,降低激活成本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很多CP容易在CPA里蒙头摸爬滚打,很容易犯上选择困难症,患得患失,这种情况对于推广尤为不利。推广渠道首先就讲究的是全面,然后才是精准,只有以点带面,串联起来,才能实现好的效果。
推广前期,应用市场严苛考核新增用户
有些CP生来就不喜欢CPA,而是更愿意尝试主流市场的CPD、CPT、CPC等形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优质的用户。
这种选择虽然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对于新品来说,很多CP尝试这些形式时,往往通过考核该渠道的短期内的新增用户和留存来看是否达标,一旦短期成本过高,就武断放弃该形式。这种做法在我看来是不可取的。
我之前曾经接过一个教育类产品客户,通过投放可可商店来推广,第一天花了5000元,带来600个新增用户。但客户觉得成本高,之后再没投放。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投放之前,该APP每天只有50个新增用户。
以性价比而言,5000元的投资换来新增用户的翻倍上涨,这无疑是值得的。如果坚持下去,效果也许会更好。后来该客户要求又投放百度手助CPD,但是一段时间后发信啊用户留存为30%左右,又再次放弃了百度。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不断更新的新品,本来就需要一个市场逐渐接受适应的过程,各渠道市场提高产品的曝光也需要循序渐进,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未来的前景,单纯在短期内考核留存等无疑是短视的行为。
无法正确评估效果类平台
今日头条、新郎扶翼、广点通等精准效果类平台,后台遵循的计算方法为eCPM=CPC*CTR*N,广告质量度取决于素材的点击率以及历史投放过程中累积的质量度,因此,点击率越高的素材或历史投放质量度越高的订单,获取曝光的机会越多,且在相同曝光前提下,点击成本越低。
令人遗憾的是,很多CP往往不能把握这类平台的节奏。
一般来说,有两种常见类的错误评估预期。一个是听说其他应用投放某渠道效果差,自己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也是笔者听过很多产品不敢轻易尝试新渠道的最多的理由。
不同行业不同种类商家的产品投放效果完全不可以一概而论。同行业的产品在投该渠道,竞品也在投,如果他们效果不好,干嘛要做呢。所以一些渠道的用户符合自己产品用户特性,不妨做一些尝试,毕竟现在产品上量不容易,该把握的要把握。
文章来源:鸟哥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