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确定下之后书评的基调,不会是把书中的重点和主题再诠释一遍,这样的搬运工作对我来说价值不大,要避免信息的二手化、三手化。现如今很多有声音频或者一些读书笔记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的时间讲完一本书,这样挺好的,至少对于没什么时间读书的人或者不怎么喜欢读书的人来说降低了读书的门槛,但是这种类型的读书方式也势必带来信息的二手化,会掺杂作者的主观意愿,并且是经过了二次加工的。所以强烈建议在大致了解了一本好书后,还是要读下原著,自己来思考、体会。
回到本书的话题,之所以会看这本书是因为去年无意之中购买了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当时是看到这本书挺畅销的,名字也挺吸引人,于是买了本,不看不要紧,一看可把我吓一跳,虽然名字叫财富自由之路,但是并非理财书籍,而是一本精进成长方法论的书,后面有空我会单独介绍下这本书。也正是因为欣赏李笑来的人格魅力,所以继续买了这本《把时间当做朋友》。
这本书一开头就介绍说到,自己不是时间管理类书籍,也不是成功学书籍,更不是一本讲大道理的书籍。书中大量的使用了作者自身的经历和许多生活中的例子,阐述了作者关于时间、学习和思考等几个方面的平实的思考。
其实这种类型的书并不是说有多少大道理或者人生秘籍,而是可以通过作者的启发思考自己的生活,当你看到相契合的地方,能够进行一定的思考,就很好了。
1.完美主义
完美并不存在,完美往往伴随着脆弱,就拿我自己来说,有一点完美主义倾向,但其实我眼中的完美在别人眼中不一定完美,但从工作来说,我要做的完美的出发点其实就是让他人觉得更满意,所以这里要注意不能舍本逐末了,过度的完美其实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而且完美的实现本身就是要消耗大量资源的,完美主义通常伴随着的拖延,要么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不去做,错过机会。要么在做之前多次审视,浪费过多的时间,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执拗的完美主义者其实更适合做匠人、艺术家。
生活本身就不是完美的,让我们勇敢的去做吧。
2.未知领域
想起大学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题目,我当时写的是“you never know until you try”,如果不去尝试,世界上就会有太多的未知了,如果有勇敢的去尝试,那么这个世界上很多未知都将会变成已知吧。
人们害怕未知主要是担心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负面作用,威胁到自己的安全感。而有些未知带来的正面作用可能也会是非常丰厚的,一个陌生的领域当你尝试了以后就不再未知,你会体验到新鲜感,有可能你会爱上这个领域,并拥有一项新的爱好,甚至你可能很擅长这个领域。
3.关于拖延
确定目标后什么时候开始行动最好?答案是,现在就开始!所谓的做事拖延,其实更多的说的是拖延着不去做事情,而不是说做事情的过程中一直拖延。
4.任务的串行和并行
要学会让工作并行起来,因为一次不可能只有一件事要做。生活中常见的比如可以边跑步边听有声读物,可以边写作边听歌。工作中,如果需要协调他人做的事情一定要先发出信号,然后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做完了自己的前段事物再去让别人做后段,因为他人的时间是你无法控制的一个变量因素。
5.突然冒出的灵感
如果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突然冒出了另外一个灵感,建议可以先记录下来,然后再专心回到当前在做的事情上。这样一方面不会打断当前任务进度,另外一方面也能为自己积累足够的“下一阶段任务”。
6.学习的极致体验
一个人如果曾经有过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会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了,比如一个人如果可以熟练的使用一门外语,那么他原本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可以无障碍的进入该语言世界,每当掌握了一项新技能,实则就是一次重生的体验。
7.有效倾听
有效倾听最重要的就是要克服‘过早质疑’,打断对方的论述,提出质疑,不仅提高了说者有效表达的难度,也增加了自己获得对方讲述全貌的难度。
不成熟的人,思维简单的人往往更倾向于频繁的插话,而且他们总是认为我已经知道你想说什么了。
有个最简单的倾听原则: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对方把话说完。
8.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生活中有一个极为常见却又几乎总是被忽略的现象,明明是同样的话,自己说出来就不像那么回事,比如说,一个刚入社会的毛头小伙子给你讲人生道理,比如说一个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给你讲学习方法,即使他说的是对的,他说的话在你心里也会被大打折扣。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我们一般会得到这样的建议: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能说,该说,说出来别人能听的话。
但还有更加主动的一个建议:通过努力,通过积累逐渐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没有人会像我们自己一样了解自己,也没有人会像我们自己一样关注自己,所以每个人或多或少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重视程度。
有时候,我们知道自己说的是对的,但还是没有多少人能听的进去,绝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多少会有些失落,甚至愤怒,可事实上这往往只说明一个问题——还没有赢得足够的重视。
9.关于兴趣
作为本能,人们往往会避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对某件事物不感兴趣,而且没有能力把这件事做的足够好。
对个人来说,一定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情,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件事我没有做好,若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做好这件事对我来说究竟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
其实,往往不是有兴趣了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10.量力而行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第一,承认自己能力有限;第二,不怕在他人面前露怯;第三,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11.关于习惯养成
常言道‘习惯决定命运’,有些好习惯,养成的越早,一生的收益就越大。同理,坏习惯也是会收取复利的‘高利贷’。
比如怕麻烦就是一个常见的坏习惯,因为怕麻烦造成的疏漏和偷懒比比皆是。只有养成不怕麻烦的性格,才有可能拥有耐心。
无数人在20多岁不注意自己的健康,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三十多岁就会发现自己得了至少一种慢性病,比如脂肪肝,糖尿病什么的,而慢性病的本质其实就是‘判处死刑,缓刑若干年’。
附.书中提到过的还不错的书: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引爆点》、《本能》、《少有人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