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午后,带着一份欣喜、一份忐忑、一份憧憬、一份彷徨去深圳书城参加薛兆丰老师的签售会。欣喜、憧憬的是能近距离见到睿智,从容的薛老师;忐忑彷徨的是对于经济学自己还一无所知。
相对于得到里薛老师严谨的阐述,我更喜欢他在奇葩说上针对某一个论题的引经据典。我一直觉得讨论经济学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没有经济学知识储备的人是没有资格去讨论它的。但又不得不承认,经济学是生活的必修课,从经济学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你也许会变得更从容和淡定。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哪怕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
看完这一讲,我回答不出最后的思考题,但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如果放在生活中,这根我们日常朋友之间的维系是相似的。物质即人,交易即交流,友谊在两者的不断交流中,产生,巩固,升华。在这一过程中,物质的总量人没有增加,但两者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成为彼此情感的纽带。
马粪争夺案
“公正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
从个体角度来说判断一个事情是否公平,大部分的出发点都是这个事情对自己是否有利。但在这一讲中则倾向于这一事件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关于这一讲的思考题我想到的是深圳市的教师招聘。近几年,深圳市教师招聘给校园定点招聘的名额越来越多,而在社会统考招聘中给应届毕业生的岗位越来越少。在定点招聘中你只需与当年一起毕业的同学竞争,而在社会招聘中的应届毕业生岗中,你还需与前两年毕业的一起竞争。这从很大程度上要求应届毕业生狠狠的抓住毕业那一年的机会。可以设想:一个学校的学生通过定点招聘考上了深圳的教师编制,那么该学校的学生会形成一个共识,定点招聘是自己考上深圳教师编制的途径,需要掌握哪些技能,考取哪些证书,只有这样,在毕业的时候,我的机会才比别人更大些。只要有这样的共识,这一共识又变成传统,那么在这个学校里,学校就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制定各类制度,去限制学生的生活。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研究知识。10年,20年,这个学校的地位和价值就会越来越提升。(写完后感觉这个例子不符合)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在比较的时候不仅要看见那些看的见的东西,也要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这一点在我们找工作时应该体现的最多吧,是着重于眼前薪水的多少,还是想要更大,更远的未来。但对于未来很多时候我们是猜测不到的,只能靠想象,拥有一定资历的人肯定比年轻人看的更远些;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也会影响你看见东西的多少。而经济学则会更直白的让你去了解那些你看不见的东西。
区分愿望与结果
“美好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结果”
政治立法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经济学家的角度永远那么立竿见影。扶贫是国家为解决贫困地区而设立的政策,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报道,让一部分人产生了好吃懒做,反正有国家养的心里。从小我们就听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故事。一个人要生活,要成长,永远只有自己经历了才会明白且铭记。
此时,阳关穿过窗帘照射在书上,一切那么美好,学习无边界,限制我们的永远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