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正面突破的第一步”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了三周之久,在读过《1Q84》、《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舞!舞!舞!》后,本以为自己对村上的笔法与思想世界有一定的了解,没想到在读前几章时仍是有点一头雾水,甚至读一段文字时还时不时返回去看看这章是属于“世界尽头”还是“冷酷仙境”。在读后全书三分之一处才找到书中两个故事“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连接点。 不过最让人熟悉的还是“冷酷仙境”的“我”,35岁,中年离异,孤独,听鲍勃迪伦,“事务性“”地解决生理需要,有一两件喜欢的事,这正是村上很多长篇的主人公都有的特质。
《世》之后,我才发觉读完村上五本长篇还尚未对其人有较深入的了解,只能从其笔下的主人公略知一二。读一部长篇,除了沉浸其中奇妙的故事,与书中人物产生共情外,还需结合作者所处时代、作者在所处时代时的生活心境甚至是作者的“写作顺序”,罗列一下这五本长篇的出版时间: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1985年 35岁
《挪威的森林》1987年 38岁
《舞!舞!舞!》1988年 39岁
《海边的卡夫卡》 2002年 53岁
《1Q84》 2009-2010年 60-61岁
如许多书评所说,从《挪》开始,村上开始尝试写现实性的文字,并未触及过多哲学与想象世界,再加上感性的文风与林少华偏“华丽”翻译,此书在国内收获众多读者,包括第二年出版的《舞》。《海》出版时年纪已过五十,卡夫卡身上便有许多村上少年时的痕迹,全书有许多关于哲学和理性的讨论。《1Q84》更是偏时代性的作品,可以说是村上丰富想象力的集大成者。
而这部长篇,《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在村上1979年至1982年完成长篇处女作,青春三部曲《且听风吟》、《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和《寻羊冒险记》之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在完成三部曲后,村上觉得可以作为专业作家干下去,在长篇上可以缓口气,写了许多短篇(如《遇见百分之百的女孩》)。而《世》,如村上自己所说,是“正面突破的第一步”。
全书采用“纯粹”的双线结构,为什么说纯粹,一是如译者林少华在序中所说,类似双线的结构和手法其实已经“青春三部曲”中有所显现,但《世》中完全并驾齐驱,并无主次显隐之分,“像两条铁轨一样向前铺陈”。二是全书直到最后也没有完全将“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两个世界融合,没有像《1Q84》的双线结构“显而易见”地在最后将两条故事线结合在一起,而是完成各自的故事后由读者来融合、体会,最后感叹“啊!原来是这样的故事啊!”
02 两个世界,逃离与留下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书名就点明了故事。即两个故事世界,两种世界观,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
冷酷仙境 电梯、无声、女郎、夜鬼、头骨、图书馆、组织、科学家、蚂蟥、出租车、消失……
世界尽头 独角兽、影子、看门人、大校、围墙、读梦、图书馆、乐器、出逃、鸟……
在“冷酷仙境”中,“我”,35岁,离异,独居,是一个“计算士”,本隶属于 “组织”,从事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一次接受科学家的委托前往地下基地进行“分类计算”和“模糊计算”并遇见了科学家的孙女“爱穿粉红色西装套裙的肥胖女郎”,在离开时带上科学家给的“独角兽头骨”。不料却在几天后因为这个头骨被组织的竞争者“工厂”的“符号士”盯上,后来知道“我”只是科学家的一个实验对象,科学家擅自在“我”脑中植入电脑中继站和线路。在经过漫长又“冷酷”的地下冒险后,“我”将在二十九小时五十三分钟后“死去”,离开人世,转往另一个世界,即“世间尽头”……
在“世界尽头”中,“我”,是一个“读梦人”,在一位“图书馆女孩”的帮助下,通过“独角兽头骨”来读“古梦”。在那里,人们,包括“我”被迫被割去“影子”,一段时间后,“影子”将死去,人们将会失去“心”,即“爱”的能力、记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等等,剩下的只有在四面围墙的小镇中自认为“幸福美满”的生活,安安静静风平浪静的生活。而“影子”出逃的人将会被发配到森林中,不会失去“心”,但拥有“爱”也就意味着拥有痛苦。“我”的“影子”与“我”策划了一次出逃,在即将出逃成功的时候,“我”却选择留了下来……
“冷酷仙境”和“世界尽头”,这两个名字细看颇有意味。名为“冷酷仙境”,而故事背景确是以东京为舞台的高科技现代大都会,不是所谓“仙境”而是现实中的城市,然而作者在叙事时,却让读者很难想象东京是怎样一座城市。“世界尽头”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而作者却详细描写“不存在之物的细部”,描绘了一个以独角兽为主体的有些中世纪风情的小天地。同时,本书中两个世界的人物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名字,每个人只有一个代号,如“爱穿粉红色西装套裙的肥胖女郎”、“图书馆女孩”、“看门人”等等。存在的现实的似乎是不存在或不现实的,不存在或不现实的似乎又是现实存在的。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一点似乎也恰恰印证了两个“我”这一对矛盾体,“冷酷仙境”的“我”是现实性的一面,“世界尽头”的“我”又是内在性的一面,书中最后,“我”离开了冷酷现实,留在了自己建造的一方天地。
03 你是否也做过这样的梦
你是否也做过这样的梦呢,来到完全陌生的一方天地,身旁的一切都是触手可及的,推开门都能看到这方天地的边界,来往的是你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但性情却截然相反,像喜欢八卦的同学变得小心敏感、和善的朋友突然凶神恶煞,你在这里做着许多毫无逻辑甚至反常的事,一件接着一件,毫不间断。可能,这个梦就是你的“世界尽头”,是书中“博士”所说的“意识底层”,甚至有时候,正是你内心深处所向往的世界。
《世》一书出版于1985年,在那时便对一味追逐高科技而疏于人性复归的现代社会感到担忧、无奈和怀有警惕。写到这,我不禁想起《奇葩说》的一道题:你要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间房。你会选择“冷酷”的大城市,还是远在“世界尽头”的小城市呢。
04 奇妙的比喻
除了沉浸在村上极富有想象力的故事中外,村上的比喻更是独树一帜,让人越想越觉得奇妙。随意摘录此书几句。
所有种类的理论分析,都好比用短小的针尖切西瓜。他们可以在表皮划出痕迹,但无法触及瓜瓤。
苹果林挂满白雪,恰似云片飘然落下。北大山和东大山也都差不多银装素裹,惟有隆起的延时描出几道伤疤样的棱线。
我们都将年老,这同下雨一样,都是明白无误的。
不过她胖得极富魅力。把耳朵贴在她胯骨上,竟觉得像在天晴气清的午后睡在春日原野一般。
“总戴那么大的耳环,不觉得重?”我从后面开口问道。“在于习惯。”她回答,“和阳物一样,你觉得阳物重过?”
最后,模仿一句林少华的翻译腔。(0。0)
这本书真真是顶好不过的,看看,倒也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