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二年,在江西担任主考官的曾国藩听闻母亲去世,回家丁忧守孝。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自永安突围,夺桂林,下全州,攻长沙,岳州,武汉。已经将战火烧到湖南湖北境内,大有蔓延全国之势。
咸丰帝先后派出的绿营大军不但没能将太平军势力绞杀于摇篮之内,反而连连损兵折将,畏太平军如虎。面对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支农民起义军的太平天国部队,清军统帅之一的周天爵哀叹道:“军令死一队长,则一队全斩;又饮以药水。其剽忽不及闯、献,而深沉过之。综观所有大帅,无与敌者!嘻!莫非气数也夫?”。周天爵哀叹自己所部不是太平军的敌手,从侧面反映出太平军军事素质远远的超出了清朝政府正规军队,太平军不是类似于李自成,张自忠一类的流寇部队,而是军纪严明,敢于攻坚打硬仗的强军。清朝政府想依靠暮气已深,腐朽不堪的绿营军和八旗军来对抗太平天国,势必造成全局糜烂而不可收拾,太平天国冲破清军的绞杀,一如燎原之势席卷江南,是必然的趋势。
咸丰帝显然也已经意识到单纯依靠政府军来对付太平军是不可能的,他必须再给决胜的天平上再增加砝码,办团练就是他意识中最有实效的一招。
清朝嘉庆皇帝在位的时候,正是依靠团练的政策成功镇压了白莲教之乱。咸丰再次准备办团练的想法,也是鉴于这一成功的历史经验。然而,办团练真的还适用于眼下这平乱战争吗?
时间已经进入了咸丰二年的冬季,这个时候,太平军正在攻打武昌。咸丰帝首先给在籍兵部右侍郎曾国藩下达了命令,任命他协同巡抚办理团练。并下达谕旨加以说明团练的重要性。
咸丰先是在奏折上列举了大清朝举办团练的优良传统“嘉庆年间,川、楚教匪蔓延数载,嗣后行竖壁坚野之法,令民团练保卫,旋即荡平。”这话同时也说明了咸丰所期望办的团练,不过是守卫家乡的民兵,能够坚守家乡,不致使家乡被太平军所侵袭。即全国各地处处都有团练,处处都有民兵,让太平军每到一地都无法轻松攻占,无法获取资源进行补充。为此咸丰特别说明道:“所有团练,亦不得远行征调“,点明了他希望办的团练的样子。
咸丰的想法很美好,却忽视了一个事实。以前办团练之所以能够成功镇压白莲教,那是因为白莲教为多股起义军同时起兵,虽然同属一个教下,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集团来发号施令,所夺城市,朝得而夕失,并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只是四处流窜。如同李自成张献忠一般的流寇。在这种情况下,办团练,实行竖壁坚野是狠招,自然摁住了起义军的脖子,致其于死地。可如今时移势异,太平军却并非流寇,而是有着统一的指挥与信仰,占据了长江天险,划地建国的强大军事政治集团。咸丰想以昔日之灵药来医治现下的顽疾,未免显得守株待兔了。
接到信的曾国藩,当即给咸丰回复了一封奏折,谈了谈他对办团练的看法。曾国藩指出,现在要求他办团练,最大的困难不在于练兵,而在钱财的募集。以往川楚教乱之所以能够成功办好团练,那是因为大部分资金都是由国家所出。现在向民间豪绅索取办团费用,那些不了解的人反而心生狐疑不会答应,不但于事无补,更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混乱。说明了办事困难的时候,曾国藩又表示现在太平军气焰嚣张,随时都会窥探湖南重地,建议“成立一个大团”。“曾国藩同时还指出,现在跟太平军作战的绿营军“自军兴以来二年有余,时日不为不久,糜饷部位不多,调集大兵不为不众,而往往见贼逃溃,,未闻有与之鏖战一场者;往往从后尾追,未闻有与之栏头一战者;其所用兵器,皆以大炮、鸟枪远远轰击,未闻有短兵相接以枪靶与之交锋者“,总结出了作战部队畏敌如虎,毫无战斗力可言的特点。
先是讲明事体的困难,然后又表示自己要练一只“大团”,以示决心。最后又对朝廷部队表示了一番鄙视。曾氏这封信一环扣这一环,给咸丰造成了他曾国藩虽然知道办团练很难,但是却还勇于任事,公忠体国的印象。
咸丰也没看出这封信的奥妙来,而是被曾国藩借着文字混过去了。曾国藩的内心根本就不是想办什么团练,所谓的大团不过是曾国藩想重新建立新军的婉转说法。曾氏深知团练作用不大,然而皇帝面子却不可不善加维护。所以借着笔墨伎俩获取了皇帝允许“办大团”的建议。
这也是晚清办团练有四十多个人,而唯独曾国藩成气候的原因。曾氏的战略眼光,的确属于天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