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袍先生》是陈忠实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说。作者曾说,是《蓝袍先生》的写作,引发了《白鹿原》的创作欲望。
小说的主人公徐慎行,出生在一个“读耕世家”,父亲是一名私塾先生。他从小受到了严格的私塾教育,写了一手好字,古文功底深厚。但是,在父亲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呆板的教育模式下,他的天性被完全压制,几乎就是一个任由父亲操纵的人。
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在父亲的安排下,子承父业,穿上蓝袍,也成了一名私塾先生。他不喜欢父亲做主给他娶的又黑又丑的媳妇,但父命难违,又不得不接受。父亲所传授的“君子慎独”、“修身养性”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做私塾先生,他走路的方式,说话的腔调,似乎就是父亲的翻版,中规中矩,按部就班,不苟言笑,严格遵守着封建的礼教和道德规范。
解放后,学校来了三位老师,徐慎行脱下长袍,回家做了农民。几个月后,徐慎行接到通知,让他到城里师范学校进修。在学校里,他的八字步、蓝布长袍,文绉绉的语言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他也觉得与大家格格不入,对新生事物感到困惑和不安,以至于打了退学回家的念头,甚至已经不辞而别,离校出走。是他的同桌,女同学田芳拦下了他,劝说他,并带领他走出了自我封闭的阴影,他们彼此产生了感情。
在师范学校里,徐慎行见识了新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经历了由封闭到开放的心理变化过程。随着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也在田芳的帮助下,徐慎行脱下了蓝袍,换上了列宁装,他也勇敢地向法院递交了与妻子离婚的申请。由于父亲的以死相逼,徐慎行只好向父亲、也是向封建家长制妥协,离婚之事不了了之。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乡下一所小学教书,又受到身为校长的同学的陷害,由教师成了学校的一名工人,每天做着敲钟,为老师们烧开水,打扫校园和厕所的工作,还得经常在同事面前做自我批评。他不堪其辱,曾经在房顶绑了根绳子准备自杀,结果没有死成。从此,在“慎独”思想的影响下,他重新封闭了自己,自我折磨,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唯唯诺诺,以屈辱的方式迎合任何人。
多年后拨乱反正,他当年所在的师范速成二班举行同学聚会,同学们都感叹他的变化之大。他也和田芳时隔多年后再次相遇。田芳邀请他跳舞,他慌乱地拒绝了,又邀请他一起演唱当年他们一起演出过的《白毛女》,他摇了摇头。田芳说:“你太拘谨了,拘谨得,叫我又想到蓝袍先生!”徐慎行发现,自己身上的蓝袍已经脱掉,但他的心,又被蓝袍罩得死死的。
退休后回到家,妻子由原来的低眉顺眼、唯唯诺诺,变得对他言语刻薄,他过着并不如意的生活。后来妻子去世,他萌生了再结婚的想法,并且已经有了一个年龄相当,让自己非常满意的人。但是,儿女的反对,传统思想的束缚,也许还有不想让自己续弦的妻子受委屈等等诸多的原因,又主动放弃了再婚的念头,选择在余生里继续忍耐。于是,一个典型的畏畏缩缩、战战兢兢的小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在塑造蓝袍先生徐慎行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运用了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描写等,展现人物内心的压抑和无奈。还有细节描写,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很好地塑造了徐慎行这样一个一生都充满了压抑和束缚,无论是家庭、工作还是婚姻,都未能真正快乐地生活过的旧知识分子形象。他胆怯,思想闭塞而又坚韧执着,他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打击,始终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的束缚。
具体来说,在心理描写方面,小说中多次提到主人公的心里活动,展示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例如,他在儿女反对再婚时的犹豫和妥协,以及他对个人幸福的渴望和无奈的放弃,都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得非常真实和深刻。
象征手法的运用,小说中多次提到的“蓝袍”,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种限制,是人性的枷锁,象征着传统和束缚。徐慎行穿上“蓝袍 ”做私塾先生,象征着他被传统和家族责任所束缚,无法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小说还通过运用对比手法,凸显人物性格和命运。徐慎行虽然是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但在传统和家庭的束缚下,他无法摆脱内心的压抑和无奈。这种对比突显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总之,小说的主人公徐慎行,是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后一批私塾先生的代表人物。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主人公一生的坎坷经历,读后让人不由得掩卷沉思。在对人物怀有深深同情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更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