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人描述了自己和专业运动员之间的差距。(is.gd/5BxzwS)作者从小就打乒乓就很厉害,教他打球的都是省队、市队的一级运动员。于是他从小学到大学在乒乓球上就没有输过,还试过用空调遥控就打赢同学。这样的成长经历自然让他在乒乓球上很有自信。有一次他遇到邓亚萍,跟她打了一下。作者最后是11比0输掉比赛,从来没接住过邓亚萍的球超过两次。当时邓亚萍还是穿着高跟鞋,围着围巾。这个结果很出乎作者的意料,因为他觉得自己乒乓球打的还可以,至少应该不会输得太惨。
其实我们人类挺有趣的,在自己圈子里感觉还不错,就以为跟专业人士差距不会太大。比如说,我们这种喜欢篮球的人,会感觉自己可以模仿到科比、库里的某个动作,感觉自己还挺厉害的。比如说,苹果出了新的产品或者说,比方说 Touch Bar,社交媒体上一篇骂声,还以为自己真的比苹果的工作人员想的清楚。心理学上有「过度自信」的研究,不过感觉这些「自信」已经远远超过人们常说的「过度自信」了。稍微解释一下「过度自信」吧,简单地说,就是字面意思,比如实验中大约90%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超过平均水平。
细想一下,这种差距是在合理不过了。差距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训练方法,另一个是训练时常。天赋这种东西我不太懂,所以暂时不谈。
下面我举一个自己学英语的例子。
首先说说训练方法。如果我跟你说,有个人一个月时间就把自己的英语词汇水平从4级提升到托福水平,很多人可能是会不信的,或者感慨「哇,大神」,或者默默感慨,自己英语怎么学了那么多年都难以提高,以为自己天赋不如人。实际上,懂的人自然懂,不过是用了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法而已。有一个新东方的老师,叫杨鹏,他写了一本《17天搞定GRE英语》,详细地说明了17天背完GRE英语的方法,简直就是「操作说明书」了,需要的材料和每一个步骤都说明了,照着这个方法,17天就可以搞定GRE单词。好的学习方法和不好的学习方法之间,是天差地别的。
然后再说说训练时长。我准备托福的时候,一个月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应该比身边同学一年还多。差异也是因为训练时间的差别带来的。我早就想清楚这个问题了,高中的时候,很多数学很厉害的同学,他们学新的数学知识很快,解题很快。有个同学有多聪明呢?他英语很烂,语文一般,典型的文科差,理科强的人,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数学题,老师还没写完,他就猜到老师要问什么,并且把答案说出来了。我当时就惊讶,他好厉害啊,他数学天赋很高。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稍作分析,他肯定是喜欢数学的人,他从小学到高三,12年下来,如果平均下来每天比我多学半个小时数学,这么多年下来他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就比我多了两千多个小时。有这样的差异是在自然不过了。
作为一个马上要走入职场的人,我觉得我接下来的竞争已经跟在学校的时候非常不一样了。在学校的时候,局限于自己的视野,感觉自己稍微努力一下,就不错了,或者说已经成绩年级第一了。这是明显的被自己局限在小圈子里了。走入职场,厉害的人多的是,发展通道也更加多。本科要四年才能离开学校吧,硕士要三年才能离开学校吧,但是在职场上,可以快速前进,有更高的水平了,就有机会和更高水平的人聊天,一两年一跳槽也是再常见不过。
职场上的人,喜欢说「天赋」,喜欢说「聪明」。我第一份实习的公司的创始人兼CEO就说过,什么人适合做产品经理,「只要你聪明就可以了」。说的是「聪明」。其实「聪明」是一个压缩过的概念,在我看来,「聪明」就是「训练方法+训练时长」达到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现。当然还有天赋,但是天赋不可控加上我不懂,所以就没放到模型当中。补充说一下,要想提高训练时长也是不容易的,人们说 playing hard is a sk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