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西游之六:沙僧的说话处事之道
原创/浔阳连日多曝晒
基于83版西游记根深蒂固的影响,沙僧的形象一直拘于木讷寡言,忠厚老实,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以至于网上流传的沙僧的标配台词就是“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二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师父和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
实际上,原著中沙僧的形象远远不止如此,相较悟空的火爆耿直、八戒的油滑世故而言,他心思细腻,稳重踏实,勇于承担,胸有城府,沉得住气。如果说悟空是冲锋陷阵的前行先锋,八戒是瞻前顾后的后退护卫,那么沙僧的个性和位置则处于一个相对折中的状态,沉稳但不迂腐,现实但不怯懦,伺机而动,同队助攻,所以唐僧、悟空、八戒都对他青眼相待。
沙僧在取经队伍中常常在调节师徒间的不和谐,充当着一个团队中调剂者的角色。
对唐僧,他恭谨慎重,从不为难。在八戒惫懒吐槽唐僧“麻烦”的时候,沙僧会主动缓和、调节气氛,让唐僧就势下坡,不致于无台阶可下。如盘丝洞一回中,唐僧为彰显自身价值,坚持自己去化斋,但悟空、八戒都不解其意,一意争着去化斋,沙僧伶俐,如同一剂润滑剂,及时化解了僵持的气氛:
“沙僧在旁笑道:‘师兄,不必多讲,师傅的心性如此,不必违拗,若恼了他,就化将斋来,他也不吃。’”
于是八戒依言,让唐僧前去化斋。又如比丘国中,闻听得鹅笼中小儿是给国王做药引子的,宽慰悲伤的唐僧道:
“师傅且莫伤悲,等明早倒换关文,觌面与国王讲过。如若不从,看他是怎么模样的一个国丈。或恐那国丈是个妖精,欲吃人的心肝,故设此法,未可知也。”
既宽慰了唐僧,也逗引出孙悟空对妖精的兴趣。言辞可谓对症下药,切中肯綮。
对悟空,他服膺敬重但不盲从,甚至适时提点、提醒。沙僧看待人情世故其实通透,悟空重情重义,心直口快,常常逞自己一时嘴舌之利痛快,不计后果,不及沙僧谨慎:
“沙僧笑道:‘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甚么亲耶?’”“哥啊,你便图这般小便宜,恐师父性命难保。”“你置下仇了,恐他害我师父。你须快去快来。
在斩妖除魔的西行路上,沙僧多次为悟空出谋划策。在悟空对红孩儿束手无策之时,沙僧两次献策:第一次,提出相生相克之法、以水克火治红孩儿。虽然最后并未奏效,但是至少说明沙僧是在观摩战况之后积极思考;第二次,在悟空吃了三昧真火的亏后,沙僧提议去请救兵,引出后文八戒代悟空前去请观音,却被红孩儿假变的观音骗至洞中被擒。虽然依旧是失败告终,但是也引出了观音亲自前来收伏红孩儿。
对八戒,他能稳定其心,阻止八戒退却之心。论武力值,沙僧与八戒不分上下,只是因为八戒受戒早于他,所以他对八戒更多是以朋友相待,会吐槽,会怪罪。更重要的是,关键时候他能呵斥八戒的“怂”与不堪。红孩儿一劫中,悟空心灰意懒,八戒也趁机撺掇散伙,关键时刻又是沙僧在鼓气,劝阻师兄们不要自毁修行和前程,有理有据,先是感恩菩萨劝化之善,再叹息已修的功果毁掉可惜,最后又是一招激将,“惹人耻笑”,切中悟空的软肋。因此悟空也大为触动,坦陈心迹,
“他每每不听我劝,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既是贤弟有此诚意,教老孙进退两难”,
转而询问八戒的意思,一贯热衷于散伙的八戒也一反常态,自我砥砺:
“其实也不该散,……还信沙弟之言,去寻那妖怪救师父去。”
悟空因此振奋,转怒为喜,重新凝聚队伍齐心合力去救唐僧。悟空属于典型的实干者和推进者,有能力有干劲有激情,但是如果没有得到领导的赏识和认可也会沮丧,也会垂头丧气。较之八戒,沙僧更像是协调者,在矛盾爆发的时候适时缓和气氛,化解彼此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合作,鼓舞士气。
正因为沙僧的语言得体,处事委婉,谨言慎行,故而深得师徒三人的好感。唐僧对三位徒弟的态度,严厉程度是依次递减,对于悟空尤其严厉,动辄出口责骂,肚子饿了要骂,身子不舒坦了要骂,请教他问题答不上要骂,遇妖精逼婚了要骂;其次是八戒,因八戒偷懒会责骂外,一般会护着八戒;对于沙僧基本上没有骂过,除了几次连带着责骂外,几乎是没有单独骂过沙僧。
悟空对稳重可靠的沙僧也甚是放心,在白骨精一劫被逐时,临走百般嘱托沙僧:
“却又嘱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詀言詀语,途中更要仔细。”
八戒和悟空相爱相杀,言辞上从不肯吃一点亏的,唯独对于沙僧的怪责埋怨或吐槽却不甚在意,每次散伙嚷嚷分行李都只惦记着沙僧,一心只打算和沙僧分,不攀带悟空分毫:
“沙和尚,歇下担子,拿出行李来,我两个分了罢!”“分了罢!你往流沙河还做妖怪,老猪往高老庄上盼盼浑家。把白马卖了,买口棺材,与师父送老,大家散伙。……”
甚至连作者吴承恩都认可沙僧的为人处世,曾借沙僧之口吐槽读书人浅薄没学问:
“二哥你不晓得,天下多少‘斯文’,若论起肚子里来,正替(像)你我一般哩。”
此外,沙僧还是幽默风趣的。他会时常与八戒一唱一和,你来我往地捧逗,活像是在说对口相声:如师徒行至黑水河边,唐僧问水怎么这么黑,八戒道:
“是那家泼了靛缸了。”沙僧道:“不然,是谁家洗笔砚哩。”
又如车迟国中比坐禅时,鹿力大仙耍赖,变了一个臭虫咬唐僧,唐僧又疼又痒,二人见状,八戒道:
“不好了!师父羊儿疯发了!”
沙僧道:
“不是,是头风发了。”
两兄弟一唱一和,堪称是行动的段子手。
西游路上,除了八戒曾智激悟空重返取经队伍,其实沙僧也曾有过一回勇上花果山,向假冒的孙悟空讨还取经包袱的经历。在不知道悟空是冒牌货的前提下,沙僧的说服之道前段以柔为主,后段则不惧强威,转而为刚,刚柔并济,但奈何假悟空软硬不吃,见招拆招。这段经历,能够较为集中反映出沙僧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及不可言说的小心机。
首先,主动示弱,以礼相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只得朝上行礼→放低姿态,自我检讨,批评(唐僧)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前者实是师父性暴,错怪了师兄……一则弟等未曾劝解,二来又为师父饥渴去寻水化斋。”→抬高悟空的思想境界和觉悟,降低其行动的恶意,为其寻借口留台阶下:“不意师兄好意复来,又怪师父执法不留,遂把师父打倒,昏晕在地,将行李抢去。”→循循善诱,先提供最佳方案,再退而求其次,提供次佳方案,始终没有提及最差方案。“若不恨师父,还念昔日解脱之恩,同小弟将行李回见师父,共上西天,了此正果。倘怨恨之深,不肯同去,千万把包袱赐弟,兄在深山,乐桑榆晚景,亦诚两全其美也。”这就如同现代销售、推销的一种心理暗示法,不问是与否,不将自己陷于被动,而是化被动为主动,只提供备选的方案任君选择,而无论消费者选用哪个方案,销售者都已经是盈利的一方。或者说是类似“折中营销”,消费者最不济也一般会采用第二种次佳方案,更何况沙僧绝口未提第三种方案,消费者如入彀中。
但是假悟空却不是盲目的消费者,“呵呵冷笑”,一眼识破了沙僧的“诡计”,击破了沙僧的底线,提出了沙僧最不愿见的第三种方案:
“贤弟,此论甚不合我意。我打唐僧,抢行李,不因我不上西方,亦不因我爱居此地。我今熟读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
(此处呵呵冷笑用得好,沙僧虽然聪明谨慎,却被假悟空一一看在眼中,能体现假悟空的冷静自持,突出六耳猕猴“能察理”的能力。)
其次,不卑不亢,驳斥有理有据,胁之以威。
针对假行者的自我取经之论,针锋相对提出论点:“自来没个‘孙行者取经’之说。”→回顾取经的由来:取经人乃如来门生,号曰金蝉长老。→点明徒弟三人的身份与义务:保护那取经人、解脱我等三人,与他作护法。→最后归谬,总结出结论:那个佛祖肯传经与你!却不是空劳一场神思也?
但是假悟空依旧不吃这套,并以实际行动打破沙僧的逻辑:有唐僧就行是吧,那好,于是让手下的猴精变作唐僧等三人,嘲笑“我就没有唐僧?”
此时,沙僧最终被触怒底线,大打出手。除了假悟空的不屑与自大外,其实更是有一句话触怒了沙僧,就是假悟空说的“我独成功”,意思就是要抛弃曾经的团队,自行修得正果——这里其实也能略微窥探出沙僧的心机与城府。平日里可以任劳任怨,但是绝不能劳而无功。所以此刻假悟空的一番话不啻于晴天霹雳,这对于心心念念要修功果的沙僧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致命一击。无论是作为曾经的团队伙伴,还是作为一名有追求、有上进心的职场人来说,都是背叛,是不可原谅的,所以沙僧大怒,将假的沙僧打死,并往南海去观音处告状。前因后果,巨细无遗,通通告知观音——这才有了后来的真假悟空之辨——虽然这属于一次不成功的劝服,但似乎每次藉由沙僧的行为,总能带来新的转机。
(所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