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写完一篇文章,自己觉得表述很清楚,别人却看不明白。结果呢,读者可能看到一半就关掉了页面,所以阅读量特别低。
怎么破解这个问题呢?畅销书作家、知名逻辑思考大师西村克己在书籍《逻辑工作法》中讲解了流畅顺利地编写资料的技巧。无论是工作方面的项目报告、计划书等,还是平常的写作,这些技巧都适用。
1.适量添加用词解释
有时候读到专业性很强的文章,或者文章里包含有一些我们不懂的专业术语,常常会感觉不知所云,读起来很费劲。
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么,作为作者,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让读者也遭遇同样的问题。
作者西村克己在书中写到:“对于读者来说,如果不理解文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就无法理解全篇内容。 所以,在阅读时读者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会标注上简要的说明。很简单的一件事,却是必不可少的。”
读者并不一定了解我们所说的专业词汇,所以写作时应该假设读者并不理解文中的专业用语,具体解释一下要描述的内容。
举个例子,樊登老师的《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一书中有一章讲解了书籍《正念的奇迹》,摘录两段给大家看看:
当你能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间,当你分明觉知到自己身体的状况时,这个状态叫作正念,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奇迹。
掌握了这个正念的奇迹以后,人世中各种烦扰的情绪,就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很多年轻人不理解“空”这个概念,空不是没有,空的核心含义叫作法无自性——一个东西没有它确定的本性。
对于没有阅读过《正念的奇迹》的读者来说,“正念”、“空”等概念其实很难理解,樊登老师在他的文章里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点明了什么是“正念”,也解释了“空”这个概念,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
写作过程中,需要时时提醒自己:读者不一定了解自己所写的东西。
写下许多专业词汇也许能证明你在某个行业很专业,但是把专业的东西写得清晰易懂才是一位好作者。
2.一句话只讲一件事
除了难以理解的词汇,文章中的信息过多过杂也会造成阅读障碍。如果一句话繁琐冗长,读者很难快速准确的抓住主谓宾及其他关键信息。
所以,作者在书中提出:“一句话讲一件事,也就是每句话只传达一条信息。如果要讲两件以上的事,那就分几句话来叙述。即使没有过人的才华,也可以怀着一颗简单明快的心,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
这个问题,其他作家也曾反复提及。譬如布兰登・罗伊尔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也强调过写作时要注意砍断长句,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书中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领导力——不论是在战场还是其他领域,如政治或商业——能够通过榜样或指挥产生。亚力山大大帝不论在历史还是传说中都赫赫有名,他就是通过指挥和个人榜样进行领导的军事领袖的极佳典范。而甘地和特蕾莎修女二人都因为献身伟大事业而闻名,是主要通过个人榜样的激励力量进行领导的范例。
怎么样,读起来是不是特别绕?
将这个大长句砍成三个较短句,就清楚多了:
领导力能够通过榜样或指挥产生。亚力山大大帝就是一个在这两方面都做到的军事领袖典范。而甘地和特蕾莎修女,则主要通过个人榜样的激励力量进行领导。
一句话讲一件事,写出来的文章通俗易懂。如果担心前后文之间太散,可以适量添加关联词。
3.每隔几行另起一段
以前批改学生作文时,有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那就是总有部分学生不喜欢分段。800字的作文就分两段,如果字迹工整,还能勉强阅读。碰到字迹潦草的,密密麻麻一大堆,就如同剪不断理还乱的藤蔓,看得我头晕眼花。
后来,索性就给学生制定了一条规则:写作文时每一段不要超过6行。
作文本或者试卷上的作文格子,每一行大约20字,6行120字,该交代的一般都能说清楚。
《逻辑工作法》一书就提出:每隔几行就另起一段,这样读起来方便一些。
长篇大论不分段,除了逻辑问题,还有部分是过去纸质书写、阅读的习惯使然。现如今,手机屏阅读占主导,多分段能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当然,这种分段不是毫无逻辑地乱分,总不能一句话没说完就另起一段。
把段落长度控制在几行之内,不仅排版美观,而且降低了读者阅读难度。
简明扼要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尽最大努力提升阅读体验。永远,永远别挑战读者的耐心。
适量添加用词解释、一句话只讲一件事、每隔几行另起一段,这三点其实都是小事,但是做到后效果却是惊人的。
写作无小事,那些写文章逻辑清晰、通俗易懂的作者,会站在读者立场,尽力把每一个小细节做到最好。
余秋雨曾说:“完全不考虑读者而自命清高,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有时候还是一种值得仰望的人生态度。抱有这种态度的人,可以做很多事情就是不适合写文章。”
大文学家都这么说,建立读者思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