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思一个新产品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天马行空,可能会屈服于行业大鳄的标准,还可能会不断添加功能需求。所以,做新产品,最难的事情还是在不同节点做决策了。
做决策的关键仍然是从用户需求出发,解决实际存在的需求。
先看一个数据:中国大概有20%的用户,是不用百度的。
这里说明什么?是这20%的人没有搜索需求吗?还是显然是不可能的。从数据上我们很难解释这个问题,但是如果家有老人,且不会拼音或者不识字,那么他们就不会是百度的目标用户。
回顾酷6的失败
酷6当年也算是跟优酷土豆并列,用VC的钱狠狠地打了N场声势浩大的人民币战争,最后败阵下来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决策层面。
当年的酷6并没有真正回到中国网民看视频的需求本身,而是想着美国YOUTUBE的好,抄着他们的模式,通过原创小视频的内容上传和观看,期望能像U2B一样拿到用户丰富多彩的视频。既不会有版权战,也不怕没有原创导致用户不来。
这种简单的模仿是脱离需求本身的。对于中国的网民来说,上视频网站最大的需求就是看视频而不是发自己的小视频(当然现在我们都喜欢在朋友圈发小视频了),而在当年宽带还没有提速的时候,视频网站的硬伤就是清晰度和下载速度。
相反的,在酷6痛苦地制作着质量并不高的原创视频时,竞争对手优酷却把大多数的钱,扔进去了硬件设施,购买更好的服务器、更快的宽带。他们逐渐养成上优酷的习惯。
产品决策中的思考路径
郝老师跟大家介绍说,他曾经接待过一个创业项目,用3D技术来帮助鞋子行业完成标准化的制作程序,然后卖鞋子。
这种属于想要技术创业。
创业者实际上是个技术人员,因为某些机缘而获得了3D技术,于是他得找个能适用的领域,从各种家居考察完,发现鞋子可以用3D建模,解决鞋子尺码不标准的问题,进而解决用户买不到合脚鞋子的问题。
这种思考路径是:
我有一个好牛B的技术——我找找看哪些产品可以用到——想锁定生活产品——逐个排查生活构成——逐一排除——思考哪个产品做的时候最没有规范化?——发现做鞋子应该当有机会——于是跟郝老师商量可行性。
典型的技术理工男思维
永远得记住,要思考产品,得回到需求本身来,解决未被满足的需求。上面这个案例,如果换一种思维方法,则完全不一样了。
得知市场上用户普遍在抱怨鞋子很难买合脚的——得出买合脚的鞋是用户需求。——寻找解决方案——发现3D技术可用——进一步研究具体解决方式。
对比这两种思维方式,前一种是从自己想创业而找产品出发,后者则是从实际的需求出发,看似结果相同,都用3D技术做鞋子,可是出发点和落角点完全不同。在做具体的产品时,脱离需求的产品设计,最终只会满足设计者(创业老板)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