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
1 点(侧),侧其笔,转指运笔而成。
口诀云:先右揭其笔,次轻蹲其锋,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急则失中,过又成俗。
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故名侧。
2 横(勒),不得卧其笔,笔锋先行。
中高,两头下,以笔心压之。
口诀云:头傍锋仰策,次迅收。夫勒笔锋似及于纸,须微进,仰策,峻趯。夫勒者,须趯笔而行,承其虚画,取其劲涩,则功成。书诀云:策笔须勒仰笔,覆收。
夫勒者,趯笔而行,承其虚画,取其劲涩则功成,故名勒。
3 竖(努),不得直,直则无力。
立笔左偃而下,最须用力。又云:须发势卷而笔若折骨而争力。
口诀云:凡傍卷微曲,蹙笔累走而进之。努笔之法竖笔徐行,近左引势,势不欲直,直则无力。
努者,势微努曰努,
4 钩(趯【通跃】),踆其锋,得势而出。
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又云:前画卷,则敛心而出之。
口诀云:傍锋轻揭借势,势不劲,不挫则意不深,趯兴挑一也,锋贵于涩出,涩出于倒收,所谓欲挑还置也。夫趯自努出,潜锋轻挫,借势而趯之。笔锋去而言之趯,自努画收锋,竖笔潜劲借势而趯之,即是努笔下杀笔趯起是也。法须挫、衄,转笔出锋,佇思消息,则神踪不坠也。
5 挑(策),须背笔,仰而上策之。
荣势,须斫笔,背发而仰收,则背斫仰荣也。两头高,中以笔心举之。
口诀云:“仰笔潜锋,以鳞勒之法揭腕,趯势于右,潜锋之要在画势暗捷归于右也。”
曰:仰笔趯锋,轻抬而进,故曰荣。筑笔而仰荣,徐转笔而成形。
策之与画,理亦故,,仰笔趯锋轻抬而进,故曰策。
6 撇(掠),须笔锋,左出而利。掠,须迅其锋,左出而利。又云:“微曲而下笔,心至卷处”。
口诀云:“借以荣势,以轻驻锋,右揭其腕,加以迅出,势旋于左,法在涩,而劲意欲畅。而腕迟留则伤于缓滞,夫侧锋左出谓之掠” ,左出而锋利,自然为佳。
掠乃徐疾有准,手随笔遣锋,自左出,取劲险尽而为节,发则一出,运用无的,故掠之。
7 短撇(啄),须卧笔疾罨。
口诀云:“按笔蹲锋,潜蹙于右,借势收锋,迅掷旋左,须惊险衄去之。在潜劲而啄之”啄笔速进,劲若铁石,则势成也。
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笔下罨,须疾为胜,又云形似鸟兽。卧斫斜发,亦云卧笔疾罨。
撇者蒙俗之,言啄者因势而立,故非妄饰,贻误学者。啄用轻劲为胜,去浮怯,重体为上。考之远源,或不妄耳。
8 捺(磔),须䟐笔,审慎运笔,战行右出,一波三折。
磔(张开,展开)者,战而去,欲卷复驻而去之,又云䟐笔战行,翻笔转下而出笔磔之。
口诀云:左罨掠须峻利,右潜趯而战行,待势卷而机驻,揭摘出而暗收。
发波之法,循古无踪,源其用笔,磔法为经,磔毫耸过,法存手神而磔之。
五势:
一、钩裹势,须圆角而憿锋。
二、钩努势,须转角而趯。
三、滚笔试,须按锋上下衄之。
四、儓笔势,紧策之,按下笔往右上方写出,由粗渐细出锋。
五、奋笔势,须险策之。与儓笔势类似,更为险峻。
又有用笔腕下起伏之法,用则有势,字无常形。
九用。
一、顿笔,摧锋骤衄,努法下脚用之。
垂露,努势尽,杀笔缩锋。缩锋指笔画收笔处稍有顿衄回缩动作,使呈秃出状。
二、挫笔,挨锋捷进。
三、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为暗筑。
四、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
五、踆锋,驻笔下趯,有趯者必先踆之。
六、衄锋,住锋暗挼。书写连续多个点,笔锋下、上回互构成。运笔往上,笔锋做短暂停留,再轻微往右上方隐晦的摧锋而出的动作。
七、趯锋,紧御涩行,书写长而细的横画,如锥画石,用涩笔写出。
八、按锋,囊锋虚阔。稍微按笔,迅捷顿挫推笔出锋。笔迹成为凌空阔大的形状。
九、揭笔,侧锋平发,书写撇画时,尾端处于侧锋状态,迅捷活动手指,令笔锋向上或左上方挑出的动作,运笔构成鸟爪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