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风
一、向清洁工要智慧
如果你是一名患者病房的清洁工,你已经将患者的房间打扫了一遍,自己的工作任务已经完成。但是,患者的家属并没有看到,命令你再去打扫一遍,你会怎么办呢?
1、反驳并和家属争论一番;
2、径直走开,不去理睬家属的无理要求;
3、叫来上级主管调解,或者调出监控,证明自己被冤枉;
4、再打扫一遍。
故事的主人公卢克是一家大医院的清洁工,他为一位长期昏迷的年轻患者打扫房间,选择了第四项。
有一回,他第一次打扫时,患者的父亲没有看到,所以他又打扫了一遍,而且一直和颜悦色。
对此,他这样解释:
我多少了解一些他儿子的情况。他儿子入院很久了.......据说时因为打架受伤而瘫痪的。他一直昏迷着.......
我负责打扫他的房间,他父亲每天那个时候都在房间里陪他,但有时出去抽烟。那天我打扫房间时他出去抽烟了。我打扫完再大厅遇到他往回走,他情绪失控了,说我没有打扫房间,说我什么也没做。
起初我想反驳,打算跟他争论一番。但不知怎么的,我改变了主意,说:“对不起,我这就打扫。”
当卢克被采访时,他说:我重新打扫了房间,这样他可以看着我打扫......我理解他的心情,他儿子在这儿6个月了,他心里不好受,所以我又打扫了一遍。我不生他的气,我能理解他。
作为清洁工,卢克的工作岗位职责可以如下描述:
1、捡拾地上的纸片或垃圾
2、清洁地板、清洁镜子、内外部玻璃
3、清洁家具、室内摆设
4、整理床铺、更换床单
等等,作为HR,我曾经细心留意过任何关于清洁工的JD(岗位说明书),对清洁工的工作描述上几乎没有列出对人的责任或关系。
他们职责颇多,但没有一项提及人。
卢克自身面对事情做出的应对选择,已纯粹的超出了清洁工作本身。
这是心理学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 巴里.施瓦茨的《遗失的智慧》一书中提到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深。
他的另一本著作极有意义---《选择的悖论》尤为好看,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二、8块钱能看到猴子,知足吧你......
听完卢克的故事,再来听听发生在我身边的保安的故事吧。
清明节三天小假期,我确信很多人选择近郊的踏青赏花游。
我们一家四口去了中山公园和动物园。
中山公园是青岛最大的植物园,每年此时一树一树的樱花,绚烂缤纷;姹紫嫣红的郁金香也别有风情,这地方成了广大市民赏花的不二选择。
公园和市动物园只有一墙之隔,成人到这里赏花,还能带小朋友看动物,更重要的是公园不收门票,动物园票价仅仅8.5元。
假期的第一天,我们便一路换乘到了公园和动物园。
人潮汹涌。
公园各个角落都是人,花虽艳,但是小朋友不喜欢,我们拨过人群径直走向动物园的售票窗口。
买票的队伍,堪比某个歌唱明星的演出现场,人挤人。
买票入园后,终于吐了一口气,小朋友也兴致勃勃地期待着看动物。
没成想,动物园里每个园区都是里三层外三层,围成了厚厚地人墙。偶尔能看到几个小动物,也基本丧失了动物地本能,乖乖地躺地上闭着眼睛晒太阳.......
周围人群中偶尔的抱怨声传来:
“来动物园光看人去了”
“人比动物都多”
“除了几只破猴子,啥也没有”
一个保安从无身边经过,嘟囔着:“8块钱能看到猴子,知足吧你。。。。。。
作为保安,他的岗位职责即使没有涉及到任何人文关怀,但至少是跟人相关的工作。
他的戾气,让我觉得他有损那身制服。
更不要和清洁工卢克相比了。
三、除了抱怨,我们还能做什么?
在职场上时,我经常听到有些员工抱怨。比如:部门内部存在着分工不明确,不该我干的活领导让我干了;本来是谁谁的责任,结果推到我身上来;我做了那么多,领导看不见。。。。。。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些确实是组织存在的弊端,有些则考验一个人的应对能力。
抱怨是最差的应对方式。
在我的“HR经理告诉你的面试宝典,避免面试致命的坑”一文中,我详细的提到了一个人在面试中可以应答如流的各方面能力类型。
OK,我们是有前提的,有场景设定的,再面试中;那么再实践生活中,什么样的能力和技巧才是尤为重要?
选择的能力和感知具体情景的能力。
在卢克的实例中,你会发现卢克的思考背景截然不同----我们原本没有指望能在他身上发现智慧或者谨小慎微的责任感,但反思一下他的思考和言论,就会发现那是多么重要。
卢克每天面对的是充满不安、张皇失措的病人,他们正体验着相互矛盾的多重情感,他要选择如何关心他们。
卢克需要在混乱的信息中进行遴选,发现那一刻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他一定要感知那位父亲的所想,所感。
再次回到动物园的保安身上,他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大家的情感,不能做到共------能够想象出他人所想、所感的能力,既是实践的智慧。
如风,原企业HR经理,职业生涯规划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婚姻家庭咨询师,期待和您共同成长,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