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反对偏激的语言暴力,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无意看到这本书,一看到书名的时候已经倍感兴趣了,花了一天时间在网上阅读完
书中有很多提及到的观点我很赞同的,尤其那句:“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读到这句时我停下来思考了足足有20分钟,这句话真的贴切的表达出我反对语言暴力的内心想法。生同存异,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不能用道德评判去断定任何一个人,这是我小学就有并且坚持到现在的强烈观点。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就是因为不了解对方的需求及真实想法,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了解,只是我们不懂方法,欠缺耐心及倾听而导致事件与我们所想的差之千里。
现代人急功近利,在与人相处时急躁的心很容易将自己推到风口浪尖自己也毫不知情,了解他人真实需要才能更好的沟通,避免让感性先行。
先看看美国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有什么技巧,我汇总了书中重要部分。意会作者书中的含义,灵活采用非暴力沟通:
第一因素:观察事件
区分观察与评论:观察不含形容词,只是陈述事件本身所发生的
区分敏感词汇:【经常/很少】表评论;【每次/曾】表观察
利用看、听、想来观察,将行为具体化表达
例句:“当我(听/看/想到).........”
第二因素:说出感受
自己最直白的感受(愉快、愤怒、悲伤等具体言语),而不是思考和看法
例句:“对于这些行为,我感到非常的........”
第三因素:提及需要
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或价值观,从而事件导致我会有这样的感受
例句:“因为我需要/看重......”
第四因素:提出请求
清晰直接的说出自己的请求(非命令),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具体行为
例句:“你是否愿意/你是否可以........”
* 与他人沟通或开导他人
倾听:给机会让他人说出心中所想,不忙于表达自己想法及安慰
理解:尝试在沟通时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猜想出他内心的需求
反馈:结合他人感受及需求深入探讨,一步步递进他人所想
分析:最后针对他人需求给出分析,并不作任何影响他人实质性的建议
* 汇总
1)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
-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有所不同,出现异议时不能按照自己价值标准出发利用道德指责他人(如形容他人自私自利、强迫症、等评判词语)
- 可将事件具体描述出来,表示自己感觉不太好,但不要用词语判定他人,容易造成误导
2)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是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3)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4)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
5)在你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懒惰之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6)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7)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
·End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