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期,当时的社会还存在士族与庶族之分。士族阶层世袭官职、爵位,处于社会的上层;而庶族属于无权无势的社会底层。
张仲景出身士族阶层,其父张宗汉在朝廷里任过职。汉灵帝时期,张仲景被推举为孝廉,授予长沙太守之职。长沙郡下辖9个县,是一个大郡。
张仲景聪明善学,对医学情有独钟,尤其对于扁鹊特别倾慕:“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在10岁左右时拜名医张伯祖为师,采药、炮制药材等非常能干,深得张伯祖欣赏,于是倾其所有,倾囊相授,张仲景获益匪浅。
与张仲景同时代的人何颙(yóng)是他的邻居,曾这样评价张仲景:“君用精思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聪明稳重,但缺乏做官的气质和风度。就是说没有当官的样子,却很有才华,今后必将成为良医。
张仲景“勤求古训”。在《黄帝内经》等典籍里孜孜以求;同时遍访名医,虚心请教,对于民间治病采用的针刺、灸烙等各种方法,均学习采用,并在临床中验校其效,使自己的医术、医理更加丰富。
同时,广泛收集医方进行验证改良、归纳整理。因此,后世又称张仲景为“经方大师”
由于东汉末年战乱频发,统治集团内部宦官和外戚长期互相征伐,致使政局动荡;军阀、豪强也争权夺利、大动干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致使人民生灵涂炭,横尸遍野,从而引发了瘟疫。
据记载,汉桓帝时大的瘟疫就有3次,汉灵帝时大瘟疫有5次,东汉末年献帝时,疫情肆虐,成千上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至于十室九空、白骨露于野,人民遭受空前劫难。
张仲景家族虽为士族阶层,人口有200多人,但最后也有2/3的人死于疫病。
虽贵为长沙太守,但他却对当官兴趣不大,对医学则爱得深沉。
看到百姓如此惨状,张仲景痛苦不已,努力用自己所学救助百姓。
但当时有一个规定:“官不入民宅”。做官的不能随便出入民宅。可这样就无法接触百姓,就不能对百姓实行救治;而没有临床实践,医术也不能进步。
于是张仲景就想:既然官不入民宅,但是民可以入官衙呀。所以就选定每月初1和15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专为百姓治病。
他让衙役们张贴安民告示,把这一消息传达给广大百姓。他这一举措,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
这可谓是一个壮举,从古至今还没有见到一个官员,能这样为百姓着想,说得上是惊世骇俗。
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1、15,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求医看病的群众,慕名前来的远方的百姓也很多。
而张仲景就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为百姓们诊治看病,以至于后来人民便把坐在药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或者“坐堂大夫”,以此来纪念医圣张仲景。
官员在官府衙门大堂上不问政事,专给百姓看病,从古至今也就只有医圣自己干过这事儿,别无它例。
后来医圣看到官场腐败,心生厌弃,便辞职回家,潜心写作。历时5年,于公元210年《伤寒杂病论》写就并刊印,立即“大行于世”。
《伤寒杂病论》确立的六经辨证治疗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这是一部不朽之作。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