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不知不觉,又是一年端午时。关于端午,最忘不掉的还是童年里那飘满粽香与艾香的端午,如今再回想,亦是几多欢乐几多情。
小时候,市场上卖粽子的商贩还不多,不到端午节吃粽子的人也极其少,因此,我一般只有在端午节才能吃上自家包的粽子。每到端午节时,母亲便会早早地准备好米、白糖、粽叶、红枣……时间差不多时,母亲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娴熟地将粽叶卷成漏斗状,随即放一勺米,两粒红枣,又放一勺米,用剩余的粽叶包住,最后拿起一根细线把它扎好,一个粽子就包成了。钟表的指针不疾不徐地走着,屋子里也渐渐溢满了粽香。在我眼巴巴地注视下,母亲终于揭开锅盖,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打开,等热气散的差不多了,咬一口含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是粽香的味道。
小时候,端午节来临,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挂起青青的艾叶来驱邪祈福。我们几个孩子三五成群,兴致勃勃地向田野前进,向沟边进军,把那一簇簇绿色青翠的散发着草木清香的艾叶菖蒲采下来,顺手用一根青藤绑起来,扎成一小捆,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往家走。村里有一个独居的老人,几个人路过他家门前,就会自发地拿出几株艾草,放到他的院子里。当时还不懂得什么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是喜欢老人那慈祥的笑容。到了晚上,母亲便会把剩余的艾草放在锅里加水煮开,用来给我们兄妹三人洗澡以驱邪。
小时候,每到吃粽子时,都会习惯性地去问爷爷,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爷爷便会无奈地摸摸我的头,又开始重复讲着去年端午给我讲的故事:“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后来到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书里面有一篇名叫《赛龙舟》的文章,课文里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自此便决定长大一定要去亲身观看诗中描绘的龙舟竞渡的壮景。
时光荏苒,岁月枯荣,花开一季又一季,转眼我也已经长大。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我却再难有小时候对端午的期待之情。大多超市一年四季都会卖粽子,大多户人家都开始去买超市里买包好的粽子,可是,粽子虽然好看又好吃,我却吃不出小时候的幸福味道。也不再是每家每户的门前都会插艾叶,艾草一直在沟边生长着,去采艾草的人却越来越少了。与吃粽子有关的典故,人只知道它与屈原有关,至于屈原何许人也,并不是十分清楚,有人只惦记着吃粽子,却不了解为什么要吃粽子。
又是一年端午时,吃粽子时却猛然间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将端午这一拥有2500年历史的传统节日简单地与“粽子节”画上等号,不识菖蒲、艾条模样,不知节日背后的文化意蕴,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要反思:我们是怎样理解端午节,我们对端午节了解有多少?
又是一年端午时,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记得来时路,不忘梦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