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先说说医学的第一大基础共识。
没有医学,人类照样生存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人类为什么需要医学?没有医学行不行?听起来,这个问题问得没意义。所有人都知道,医学大大地延长了人类寿命。现代医学诞生之初,人类的平均寿命是30岁。今天寿命最长的日本,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84.2岁。
另外,很多以前要命的病今天能治了。医学界的一个共识,就是艾滋病和很多类型的癌症目前都有了相对理想的药物,人不会因为这两种病很快死亡了。还有,医学破解了大部分的生殖秘密,各种辅助生殖技术让不孕不育的人有了生育的可能,让他们的基因得以延续。
但我的答案是,没有医学人类照样生存。
为什么?因为只要一个物种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那么它就可以延续下去。
人类基因的多样性,是对抗所有已知或者未知灾难的终极武器。只要生态还在,人类就还在,除非是发生地球级别的灾难。这些和有没有医学,根本没关系。医学保证不了人类这个物种的延续和生存。那医学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进化淘汰弱者,医学阻碍进化,医学能做的就是别让进化淘汰你。用医生的话说,就是生命第一。这是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
生命第一,先保证活着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爱的情感是依附在活人身上的。人死了,没有爱。也就是先活下来,然后才有其他可能。
生命第一的第一个层面,就是两个字:活着。医学院教学生的理论,就是先让病人活着。医院所有的规章、制度、常规、流程、指南,是为了保证活着的安全。在极端情况下,医生甚至会打破常规,用看似不理性的方法解决问题,他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活着。
10年前,我经历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位45岁的中年男性,患了急性胆囊炎。手术做得非常漂亮,但是术后却出了问题,病人持续昏迷。按理说,正常人停了麻药,快的几分钟就能醒。但是这个病人躺在ICU两周,一点儿反应没有。我给他做了所有相关的检查,就是找不到昏迷的原因。这个时候,病人的各项指标开始恶化。而且已经开始出现肺炎,病情越来越严重,这么下去,生存的概率越来越低了。
在同学聚会的时候,我说起这个病例,我很郁闷。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同学就说,“别想了,赶紧喝,喝完你的病人就醒了”。听了这句话,我拔腿就往医院跑。到医院,我就问病人的妻子,他平时喝不喝酒?他妻子说,喝,而且每天喝一斤。显然病人酗酒这个细节,在之前被我忽视了。
我猜想,病人昏迷会不会是一种酒精戒断症状呢?酗酒的人突然断了酒,严重的就有可能昏迷。我突然就有一个想法:为了救命,能不能试着给病人胃管里打点酒呢?别的医生都说,你疯了,酒不是药,这不符合常规。要是打了酒病人还不醒,会给自己惹麻烦,同行也会笑话。但我坚信自己的判断,当时的老主任也支持,他说,“为了救命可以试,有问题我担着”。结果打了酒,当天这个病人就醒了。
这个病例是想告诉你:医学所有的常规都必须优先保障活着,在特殊情况下,为了活着,常规可以打破。但是,打破常规也未必一定保证能有好的结果。因为,医学面临的一个现实就是不确定。
每个病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治疗的反应因人而异,结果也不同。尤其是疑难病例,有时候做了,可能结果未必好;但是不做,病人就一点希望都没了。为了保障让病人活着,医生必须在各种不确定面前,突破各种障碍,有时候甚至是禁区。
在几十年前,心脏外科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没办法把心脏里的血引出来,这样就不可能打开心脏做手术。心脏,就是生命禁区。所以在当时,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很多孩子就只能等死。到了1954年,有个美国医生认为,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孩子死。这个医生叫李拉海(Lillehei),他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的心脏外科医生。
他设计了一种大胆的手术方案。有多大胆呢?给孩子做手术的时候,让他的父亲躺在边上,把孩子的血管和父亲的血管连在一起。这样,孩子心脏里的血就能引出来,流到父亲体内,用父亲的肺给血液加上氧,再打回孩子的身体。这样医生就可以手术了,孩子就有了生的可能。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做,手术的风险也从一条命增加到了两条命。李拉海医生不做,没人会说什么。但是一旦失败,父子俩人的命都没了,而且李拉海的职业生涯也会到此结束。
如果你是医生,你做还是不做?当然得做嘛!
生命第一,先救命。这个原则指导医生必须突破各种不确定,让病人活着。后来,这台手术成功了,父子二人都安全度过了手术。虽然手术之后孩子还是死于肺炎,但是这种手术成了当时唯一能救命的方式。随后一年,李拉海继续用这个方法,给40多名年龄不满2岁的婴儿做了心脏修补手术,共32名成功。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两个字:活着。
生命第一,为人找回尊严
除了活着,生命第一还必须保障让每个活着的人,能有尊严地活着。很多病,会让人失去尊严。比如先天性聋哑,这类病人听不到声音,也就永远学不会说话,尽管社会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但这都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比如,癌症晚期的病人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疼痛,疼痛的折磨比死都可怕。有的病人痛不欲生,甚至抑郁自杀。这个时候,再多的安慰都不能让病人挽回尊严。再比如,因为意外失去肢体的病人,可能要爬着移动身体。他虽然活着,但是尊严在哪里呢?还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在没有药的年代只能被关在精神病院里。狂躁的病人只能被捆起来,严重的病例也只能打开大脑用手术刀破坏脑组织,人从此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那你说,他们的尊严又在哪里?
生命第一,不仅要保证人活着 ,同样必须为人找回尊严。
人工耳蜗可以把声音转成电信号,然后再用这种电极和病人的听神经连接在一起,这样,先天性聋哑的孩子就可以听到声音了。
人工耳蜗构造
人工耳蜗之所以神奇,就是它的信号传导到大脑之后,产生的声音和正常人听到的一模一样。这样,孩子就能学会说话,而且他的语言也和正常人一模一样。人工耳蜗让这些先天性聋哑的孩子有了尊严。晚期癌痛,医生们就用药物或者手术,让病人不那么疼。不疼这个事,可不是咱们没病的人想得那么简单。
让病人在不疼中,有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最后时光,对于他们来说,比多活几天更重要。
肢体残缺的病人可以安装假肢,重新恢复功能;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已经有了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很多病人不仅完全控制了症状,而且还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生命第一,让肢体残缺的病人重新恢复功能,让遭受痛苦的人活得有尊严,这是它的第二个层面。
生命第一,支持生命的意义
是不是能活着,还能有尊严地活着,就够了呢?不是,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生命都在追求自己独特的意义。为了生命更有质量,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并没有选择医生认为的最有利的方案。
生命第一的第三个层面,就是支持人实现生命的意义。
比如,如果不截肢病人可能会丢掉生命,但是有些病人坚持保腿,他认为有腿比活着更有意义。怎么办?再比如,一个乳腺癌的女性坚持要怀孕,怀孕就可能会加重她的病情,缩短她的生命。但在她看来,能有个后代就是她生命的全部意义。那么,医生要不要帮助她实现自己的愿望?还有,一个重要工作岗位上的科研人员患了癌症,但是他不能做手术,因为做手术会耽误重要的工作,工作就是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他坚持几个月后再说。医生怎么办?
这些问题,我也请你想一想。
生命第一,必须支持生命的意义。
如果反复告知病人保腿可能会丧失生命,病人依然要保腿,那么医生必须在这个条件下,想尽一切办法。比如立刻开始血液净化,过滤血里面的毒素,切开大腿,反复清除它的坏死组织,严密观察,随时和病人交换意见,直到最后一刻。对想要怀孕生孩子的乳腺癌病人,医生应该尽量用对孩子干扰最小的医疗措施,去控制她的乳腺癌,一旦时机到来,立刻开展下一步治疗。对于不愿放弃工作而拖延手术的病人,医生要想办法制定先化疗或者放疗的方案,尽全部可能延缓他的癌症进展,一旦工作结束,立刻手术。
给所有的生命以希望,或许这个生命是残缺的,或许这个过程是打破常规的,或许这个结果是不确定的。但是,生命第一永远是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
划重点
1. 医学保障不了人类物种的延续。
2. 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是生命第一。
3. 生命第一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活着、尊严、意义。
思考与行动
医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说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是生命第一?学了今天的知识后,你提前了哪些认知,以医学医生这个群体,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吗?是哪些?
薄医生说,医学保障不了人类物种的延续。我的理解,就是说不管医学再发达,医生医术再高,也不能保证人不死——人终将有一死;薄医生还说:进化淘汰弱者,医学阻碍进化,医学能做的就是别让进化淘汰你。就是说,医生可以延缓进化(淘汰)对每个人的速度,有了医学与医生,人类的寿命得到了延长。医学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有机会通过医学与医生的作用,让生命延续。
生命第一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活着、尊严、意义。这点是超过我的认知的,过去媒体和我们社会大众,不太能够理解生命的科学家连命都不要,而要继续做科研的行为;也会谈论为了生一个孩子,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怀孕生子的癌症患者准妈妈……在当事者眼中的意义和尊严,或者在他人眼里是傻和愚昧,又或者是其他。想起一句话:没有人的痛苦是相通的。所以,别人眼里的尊严与意义,或者在自己或大多数人眼里是狗屁不如;反之,自己人生的意义、生命的尊严,或许在他人眼里也是如是。今天这个知识点让我明白,不要妄加评论他人的行为,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差别极其大,说隔着太平洋也不过份吧。
薄医生本文的案例,为了救病人给病人打酒尝试。医生为了生命第一的宗旨,甘愿承担职业生涯的风险而救人,这份负责任、担当与尝试,这份职业精神,值得我们常人在其它领域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