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又火了。
原本被拿来自嘲的词语,现如今又以这样的方式火起来,确实让我感到意外。
对于这件事,我没什么好评价的,网友们已经将该说的都说了。在嘲讽“小镇做题家”被指责后,竟然不思悔改,还造出了“指责型人格”继续嘲讽。
我想他似乎是希望我感谢他,毕竟没有直接指着我的鼻子,称呼我为“下等人”或者“贱民”,已经是他作为“上等人”的仁慈了。
好吧,那让我在这里,“由衷”表达我的“谢意”。
“被遗忘的”角落
我并不想聊这些幻想自己高人一等的蠢蛋们,我其实更想聊一聊,真实的小镇学子。
小镇,指的是那些十八线的小城市。而我的家乡双鸭山,就是一个标准的小镇。
一个地级市,8000元一套房,低到鹤岗都自愧不如,房价还不如南方一个普通村镇。若不是当年“双鸭山大学”这个梗火了起来,我想没有人会愿意去了解这样一座城。
而我和我身边的小伙伴们,就出生于这个被遗忘的角落。
那个时候的我,觉得家乡很大。从家里走到市中心,竟然需要20来分钟,要去到另一个城市需要开车一个多小时。那是我对一个城市疆域最原始的认知。
而现在我在北京,每天的通勤的单程都需要一个小时,想想小时候对于时间的概念,自己都觉得有趣。
做题家的日常
这样一座城,注定是留不住年轻人的心。
但凡有点追求的孩子,都会希望通过考试,远离这个城市,一个个小镇做题家就这样诞生了。
或许我是幸运的吧!出生在了东北,一个中国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地区。这里的教育不是那么的教条,十分的丰富多彩。
我从来没有觉得我在校园的生活就只是为了考试,反而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娱乐。
小学的时候,音乐课、劳动课、自然课、美术课都是有实践,甚至考试的。
我清晰地记得,在自然课上,老师会带我们去室外认识各种昆虫,我在自然课的考试中,和我的同桌因为忍不住说话,还被老师记为了零分;
劳动课上,会讲很多家庭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老家的抽屉里,至今还有美术课上,老师带我们用布料和棉花,亲手缝制的娃娃;
我曾因为在音乐课考试时,唱歌太用力被同学嘲笑而哭泣;我们课上会真的学习乐器,记得有一次考试,就是要用口琴演奏一首曲……
到了初中,我接触到了更多有趣的东西。
微机课会教编程和制作网页;音乐课会教大家合唱,会教识别五线谱,会讲基础的乐理知识;
美术课,老师会讲大师的作品,会给我们讲艺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我特别喜欢美术老师讲她如何用艺术来缓解情绪,她让我感受到,原来艺术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虽然没有办法像大城市的孩子那样亲眼见到那些艺术品,去看一场话剧,听一场音乐会。但是我并没有觉得我会因此,而和那些大师拥有遥远的距离。
除了这些固有的课程,学校还会开设教学体系中没有的课程。
比如阅读课,老师会带领我们去读课文,分享一些文章,我们不用去做阅读理解,而是通过自己的内心,感受文学。
学校甚至还会开设一些兴趣班,前段时间发了一个朋友圈,感叹当下的高考,顺便回忆自己当年的幸运。一位初中时的老友看到后,也分享了她当年参加的学校兴趣班,透过屏幕,我都能感受到,那些时光给她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回忆。
后来要面临中考了,我才第一次感受到小镇的无奈。
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全市重点高中只有一所。当时那所重点高中每年有两百多人可以上一本线,而市区的另一所市立高中,一个一本都没有。
疯狂做题的时光到来了,545分的满分,印象中那一年录取线好像是520分左右,和今年北京中考有得一比。
那是一场比高考还要激烈的竞争,刷题成了不得不做的事情。那是我作为小镇做题家,唯一一次只为做题而去做题的时刻。但是那种强度,和前两年没双减时的学生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即使面临着残酷的竞争,生活也并没有因此而变得乏味。
我就是在那段时间,学会了打台球,以至于老师会去台球厅抓我们这些学生。爱情的萌芽依然在身边的同学之间蔓延开来,自己只有羡慕的份。当时自己甚至还尝试写歌词,让另外一个同学去谱曲。
重压之下,乐趣反而更多了起来。
并没有人会真的成为一个书呆子、一个只会做题的机器,每个人都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个体。
周围的同学会在做题困了的时候,互相唱歌给对方听;情侣们在互相激励,畅想着未来的场景;失意的单恋者们组成松散的“失恋阵线联盟”,讲述着自己内心的故事。
我至今还收藏着当年传的小纸条,上面写满了大家对未来的畅想。
如果那个时候就有“小镇做题家”这个词的话,没有人会认为这会存在贬义。我想大家会觉得那是一种激励,就算没有太多的资源,小镇做题家们依然不断地让自己比周围的人更优秀,去争夺一个机会。
或许大城市的人有更广阔的眼界,有更多拓展兴趣的机会,甚至他们可能都不需要和我们在同一个规则下竞争。但是只要会做题,就能够让不同出身的人,在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进行统一的选拔,从而改变命运,我想不出这有什么可以感到羞愧的。
而且从我的经历来看,我还算是一个幸运的小镇做题家,我的生活没有那么无趣。虽然自己当年因为自己的短视和不足,做过很多错事,也伤害过身边的人,但至少在小镇中,我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生活,感受知识带来的乐趣,而不仅仅是做对纸上的一道道习题。
而那些只能通过习题去提升自己的人,他们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只能孤注一掷,他们更加让我感到可敬。
做题家的未来
我不知道,嘲讽小镇做题家,能够让他得到什么?
他的资本爸爸并不会给他一根骨头,他的外国干爹也不会赏他绿卡,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真的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有人说,小镇做题家的悲哀,是因为自己只是做题的机器,没有其他技能,家里又没有什么资源,从而成为平庸的存在。
我和老姐聊起这个言论,想了解她对此事的看法,她的一席话,让我很受启发。
小镇做题家并不是什么都不会,只会做题的一群人。他们是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最好的选择,逆天改命的一群人。
或许见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后,他们会感到不适应,会觉得自己十分的渺小,会感到十分的孤独。但曾经能够逆天改命的人,就不该屈服于当下的困境,至少我们和曾经的命运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若非要说小镇做题家悲哀的一面,我觉得我的悲哀,是我和承载我回忆的家乡以及好友,注定要因为高考而天各一方,成为最熟悉的陌生。
时间还很长,资源还有,未来可期。
还有,那些承载我记忆的人们,我想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