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东哥和西姑娘幼儿园的老师就发通知,说是为了让南方的娃也体验一波雪花的刺激,所以家长们也都很期待,今天小朋友上学的热情也被大大激发,早早起床。
所以放学的时候,东哥和西姑娘的表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而且压根没提下雪的事儿,甚至都不如以前玩了淘气堡之后来得激动。看到他俩淡定的表情,还以为是今天的活动取消了,于是问了一句幼儿园下雪了吗?好不好玩。结果我的话音刚落,东哥就激动了,大声喊:“根本就没下雪,是骗人的,都是泡泡机吹出来的气泡。”而西姑娘则说了一句,“妈妈,我觉得我有点失望,根本就没下雪,是不是骗我们的?”
为了不让孩子心里面产生更多的困惑,我又重新给他们讲了一遍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差异,也承诺说等今年冬天,如果疫情好转,一定带他们去北方看雪,两个小家伙的的情绪才慢慢平复。
这件很小的事,又让我想起之前的两件小事:
第一件事就发生在昨天下午,由于放学回来我们直接走了地下室,所以没注意到楼下物业在搞活动,给小朋友发放开学礼物,没多久姥爷下班回来,说楼下发礼物,小朋友可以去领,于是两小只兴冲冲跑下去,到了楼下才发现已经发完了。两个小家伙兴冲冲跑下去,结果失没拿到心情就比较失落,结果回来的路上,听我妈说电梯里另一个老太太在安慰同样没有拿到礼物的小孙子,说他们是骗人的,没有礼物发的,结果西姑娘和东哥一听,也直接接受了老太太这个观点,然后也跟着开始喊都是骗人的,一回到家,西姑娘的情绪则到达了顶峰,直接开始嚎啕大哭,一直不停的强调大人都是骗人的,都是拿来骗小孩子的,根本就没有礼物,而且情绪持续了很久。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给他们灌输“先来后到”观念的机会,于是告诉他们,是因为我们回来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有活动,所以下去晚了,人家的活动是有先来后到的,我们去晚了,所以没有了就是没有了,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还在强调,这不是骗人,规则就是这样的。反复强调了很多遍,情绪才得以平复。但是我知道,对于“骗人”,他们心里面有了概念了。
另一件事,是在春节假期期间,有一天晚上西姑娘告诉姥爷有一个愿望,于是姥爷顺口回了一句,姥爷明天带你去买。结果第二天早上,西姑娘一睁开眼就叫姥爷,可是姥爷一早就出去了,而且根本就没把前一天顺口的话放在心上。但西姑娘一发现老叶已经出去了没有等她,开始大喊“姥爷竟然骗我”。后来我只能亲自带她下去,并告诉她姥爷临时有事,委托妈妈带她去买,才得以安抚。后来因为这个事儿,我专门跟父母谈了一下,让他们以后说话或者许诺的的时候,要注意,做不到的,尽量不要说,或者是不要随意开口满足,但是最后又找理由拒绝。但在母亲眼里,我有点过度紧张了,并强调说小孩子懂什么,哪能小孩儿说要什么就给什么,你能满足的了她的任何要求吗?
很小的一件事,再加上东哥的反应,也让我陷入了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大人为了安抚孩子的当下的哭闹,为了省心,而且瞬间能够起到效果,所以很多时候会不自觉随口就许下一些承诺,但是当孩子意识到并向大人索要承诺的时候,大人又会开始各种找理由,完美的将承诺撇得一干二净,表面上看,确实,大人的“机智”赢了孩子,实际上,孩子也根本玩不过大人的“心机”。但是,孩子妥协了,我们大人就真的赢了吗?这种“撒谎”式的育儿方式就真的值得称赞吗?
在我看来,这样的方式,我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接受。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无论大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在这张纸上留下印子,他们也很聪明,能够在瞬间明白到底哪些话才是真的。
一味的忽悠和欺骗,会让孩子的安全感变得越来越低,进而影响到他们自尊的培养。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一旦他们意识到了连他们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都是在骗他们的时候,那种心情该有多绝望呀。这种被欺骗的感觉,很多成人估计都难以接受吧,何况还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呢?这种来自最亲密的打击,只会让孩子变得不再相信任何人,对一切都充满的怀疑和拒绝,以至于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带来一些不可逆的伤害。
其次,家长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表现。如果父母或者直接的养育者,总是习惯性采取这种“撒谎式”的方式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那么这种方式最直接的习得者,一定就是孩子,耳濡目染中,看到大人用这种方式能够达到目的,那么聪明的孩子们,肯定是能够学到的。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西姑娘不想吃饭,说肚子痛,可是当我们都安慰她照顾的的时候,她说要吃糖,而且吃上了之后,没有表现出任何肚子痛的样子,我就知道她在撒谎了,于是非常严厉地批评了她。从那次之后,我开始可以关注父母在养育他们过程中一些言行,全家人也逐渐形成了一致的观点,犯错的时候,哪怕是直接打一顿,都不要轻易许下做不到的承诺去欺骗他们。好在经过了一段时间,总体来说,这种现象得到了缓解。
因此,作为家长,作为孩子们成长路上最直接最亲密的养育者,我们不要总是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要把他们当成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人”,不要试图用权威用谎言去让孩子妥协、屈服,即便是善意的谎言,也尽量要避开。
杰弗逊曾经说过,“使每一个人值得信任的唯一方法,就是信任他!”当我们在无条件信任孩子的时候,更应该让孩子能够放下一切戒备来信任我们自己,因此,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孩子,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言行一致,来影响孩子。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没有就是没有,没有什么丢人的。敢于面对真实,也是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有的担当。
下午看到一个短视频,是奇葩说里的一个辩题“你是否会和孩子承认,家里并不富裕”,我们是欺骗孩子家里条件好,让孩子放下一切戒备全身心投入学习,还是坦然告诉孩子,家里条件一般,甚至很穷。这个话题在我看来,其实没什么值得辩论,选择不告诉孩子真实情况,看似是在保护孩子,实际上,我敢说也有我们大人自己的一部分不敢承认和面对现实的私心吧。
写到这里,我脑海里都还是东哥的咆哮和西姑娘昨天的失落,很庆幸,在此之前我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争取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使得在这件事的认知上,全家人基本达成了一致。
网上有人曾总结说,"三流 "的父母用欺骗的方式教育孩子,"二流 "的父母用讲条件的方式教育孩子,只有 "一流 "的父母才会给孩子树立榜样。《跟丹麦父母学幸福教育》一书中,总结了幸福教育的六个秘诀,其中也提到了“诚实”,我们父母要对自己诚实,坦然面对家庭所面临的客观现状和现实,这是责任,更是担当;其次,就是要对孩子“诚实”,既然孩子答应了的事情,家长就要兑现承诺,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承诺, "言必行 "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