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常常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迷茫?
你是不是常常怀疑和困惑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你有没有常常牺牲自己,只是为了取悦别人或者求得别人的认可?
你有没有真的没办法真心祝福身边那些过的比你幸福的亲人朋友?
成年之前,我们的人生观都是父母给的,但是成年之后,我们的人生观都轰塌了,20岁的时候,人生是最迷茫的时候,父母教给你的世界的真善美,在初入职场的你的眼中,呈现了完全相反的样子,让你看不清未来的在哪里。而身边的同龄朋友,仿佛也走着走着,都走散了,突然,你发现在路上的,只有自己一个人孑然一身,瑟瑟发抖,到底走向哪里,无人知晓。
幸运的是,在30多岁的时候,遇到了这本书,都说阿德勒的心理学如果想要真正的学习明白,并且践行有效,需要花费年龄的一半时间,还好,只要开始努力,就不晚。
阿德勒是世界上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大师,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的名气远远不如前两位。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理论太唯心了,在我们普遍社会主义唯物观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确觉得很难接受,阿德勒是著名的“维也纳星期三心理学会”的成员,当年是弗洛伊德邀请他一起去做心理学讨论的,所以他并不是弗洛伊德的学生,而是同事。虽然后来阿德勒因为学术意见相左离开了这个组织,从而受到弗的猛烈攻击,但是荣格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攻击了很久,客观上可见,弗洛伊德虽然功名赫赫,但是理论有明显的主观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心理学的书籍,不能迷信经典。
本书以这人和迷途青年的对话开篇,虽然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不认真沉下心来阅读,又因为很唯心,第一次阅读很难读进去,但是就是因为采用心理咨询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发问,叩击人的心灵深处的反思,静下心来,很有收获。
第一篇 人生的不幸究竟是谁的错?
原因论vs目的论
心理学上一个经典的话题就是原生家庭问题,每个人都因为原生家庭问题困惑苦恼过,我之前一直以为,只有家庭不幸的人才会苦苦不能自拔,后来想起看《奇葩大会》有一个富二代也深刻的分享了我们不能理解的富二代痛苦,才知道有钱人家孩子也有我们体会不到的痛苦,甚至更深。原生家庭像是我们身上的一个壳,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但是我们真的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么?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创伤是决定论,就是你受过什么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论和人生,所以大部分人都会喋喋不休的或者埋怨或者痛苦于过去的经历不能自拔,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过去的经历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也不能决定什么,它的意义在于你是如何赋予她意义,比如我们天然认为婚姻不幸的重要决定因素是单亲家庭的缘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同样有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以后家庭幸福,事业同样成功,更有最新的课题验证与父母离婚相比,对孩子更大的伤害是父母每天在一起吵架。
所以,认为心理创伤的原因论群体,会把今天的一切不幸福和不成功都归罪于过去的创伤,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看作受害者,告诉别人自己的不幸换得别人的认可同情,甚至夸耀自己的不幸,用道德来绑架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我都这么不幸了,你们还不满足我的意愿?
阿德勒是坚定地目的论,我们过去的经验都是为了未来的某一个目的,我自己要积极承担职责,把自己当做责任者,对自己负责,过去并不能决定什么,未来要做什么,未来要实现什么才是我的目的。
第二篇 一切的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自卑感vs优越感
这句话并不难理解,因为无论是工作,生活,朋友关系,我们因为害怕失败,害怕别人的轻视,害怕被人拒绝,所以有了很多烦恼,大部分烦恼都是与人相关的。
所谓的社交痛苦或者障碍,是因为对社交看重太多,大部分没有安全感的人都厌恶社交,因为很害怕在社交中受到伤害,当你明白社交只是一个手段,任何人都会在社交中受到伤害,并且也会有些收获,那就会平常心对待。
自卑感每个人都有,而且自卑感不是坏事,人们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满足于现状,勇于突破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而自卑情结就没有必要了,自卑情结就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比如“我因为学历不好所以我不成功”“我因为时代不幸所以人生不幸”等,这些都是把自己的不幸当做借口而止步不前。
阿德勒还有一本经典书籍《自卑与超越》,主要讲的是自卑感和优越感的方面。大部分极度自负的人都是因为内心极度自卑和空虚,比如某些贵富阶层,非常喜欢身边莺语环绕,酒朋满桌,其实就是很好的体现,人生难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难觅,得一二三即很幸福了。
所以正常的社交关系应该是,不卑不亢,优越感同样很可怕,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平等的关系才能长久,亲情,友情,爱情皆是如此。
第三篇 课题分离,让影响你生活的人都见鬼去吧
工作课题vs交友课题vs爱的课题
人生最重要的三个课题:工作,交友,爱。很多人痛苦的原因是不会做课题分离,
比如家庭主妇其实除了没有工作以外,需要在交友,家庭和爱的课题上贡献很多,所以那些认为家庭主妇都很简单或者很懒惰的人,就是没有做好课题分离。
同样,即使事业非常成功,并不一定会拥有幸福的人生,所谓工作狂就是在其他的方面找不到安全感和成就感,所以让自己沉迷于工作中。
第四篇 共同体感应,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自我接纳vs他者信赖vs他者贡献
人要想幸福,首先要自我接纳,先爱上自己,然后获得他人的信任,最后对他人贡献自己的价值。这一个理论是支撑所有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基础,比如大家熟悉的《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就是出自于这里,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刚好也符合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见自己,见他人,见天地。
这里想谈谈企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很多公司不知道企业文化的价值,或者不知道如果贯彻企业文化,其实最核心的就是保证员工的三个感受:
1、归属感,让员工有责任感,能够积极主动为企业操心。
2、成就感,让员工在企业里做想做的事情,有成就感。
3、价值感,员工只有觉得自己在组织里有价值,才会长期认同。
第五篇 价值感,认真的活在当下
个人性成功vs社会性成功
如果问,什么算是成功,我想我会说:按照自己的方式过一辈子,但是很多人会说你太清高啦,想想也是,如果没有物质基础的话,怎么可能实现个人理想。
成功学是毒害人群的,机场高铁里面的畅销书为什么成功学卖的最好,是因为成功学解决的事大家的焦虑感问题,我每天忙忙忙碌碌,事业迷茫爱情无望,买了一本成功学,就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成功人士,但是鸡汤读起来没用,必须要坚持下去才有效果,所以鸡汤要好好消化才真正有用的。
但是物质,金钱,地位,财富也是衡量人成功的方面,这个我们认为是社会性成功,也就是普遍大众的成功标准。如果有的人想特立独行,那也可以做一个自己认可的成功,我们叫做个人性成功。无论哪种成功,其实都是需要个人的不断努力,只要自己觉得值得,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成功。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经典语录:
1、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2、
夸耀不幸的人其实是想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3、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理想的自己”比较
4、
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5、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6、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
7、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8、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9、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阿德勒其人其事: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鸡汤界鼻祖
身高155cm,用我国的标准来讲就是二等残疾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又差点死掉,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著有《自卑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