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了元好问的两首代表作《摸鱼儿》之后,今天,我们读他的一首小令一一
鹧鸪天
金代:元好问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注释:
浮名:虚名。
情:人情,指好饮乃人之常情。
纷华:纷扰的尘世浮华。
块磊:即城垒,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灵均:屈原的字。生,诗词中一种语助词。
读杀:读死,读而致死。
浑无味:全无味。
阮步兵:魏晋之间的著名诗人。,阮藉,曾任步兵校尉。
读这首小令,亦应重在读心。当一个“问舍求田意未平",志存济世的才士,猛然惊悸于自己已身处绝不容许屈原式的清醒存在时,其心灵的那种陆沉般的怆楚,真也难于言尽!追求与失落之间的反差,实在太大。元遗山不幸生逢其时。谁都知道,历史上,越是才俊之士,越是“不合时宜”(如苏轼)。元好问也是把味及之苦写出来的人。清人赵翼曾以“国家不幸诗家幸”题赞《遗山集》。而幸与不幸之间果真就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吗?这之间还须有足够的才识为中介。元好问,即是一位才识非凡,感知深沉而又能形诸笔端者。这阕《鹧鸪天》,初读略感,无非是借酒浇愁。可再一细辨,则力度见矣:“醒复醉,醉还醒”,且把屈原和阮籍对应着观照,表现出一种无可言喻的悲慨。屈原因“世人皆醉我独醒”而不见容于世,是无法挽救的时代。阮籍《咏怀》的岁月,乃杀机四伏的年代。元好问是深解阮籍“青白眼”之由的一一缄口醉饮,其醉实醒。所以有“好个诗家阮步兵"句…因此我们不能一见酒就简单判断为“借酒浇愁”、“怀才不遇”,殊不知这“愁”有多深,“才”有多大。前面说过苏轼,一个人有很高的才识,更多的时候,让你忍受不了那些愚蠢和浅薄。所以他“满肚子的不合时宜”,真正的诗人,往往如此。陶渊明,遇到了上面来的一个督邮,本是一乡里小儿,那一副无才无德,小人得意之相,怎么能让陶令看得上?实在是无法忍受,才挂印去冠,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家去了。而当他真的回乡种田了,一颗诗心又不能久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还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至于屈原、李白,这些伟大的诗人,就更是如此…
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元好问这首词中对“醉醒”回环的表述,就可以看出,其内核,正在一个“醒”字一一这是流溢着大悲苦的醒!以此再看“不饮更何成”,就可能从表象之下,看到愤激的抗争和呐喊,看到对“灵均憔悴”的世事的反讽式的严厉抨击一一而绝不可粗疏地一见“醉”即视为消沉,一见“愁”即判为无聊。而对“《离骚》读杀浑无味”,就会有更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2019.7.14.己亥六月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