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见过一个学龄前孩子着迷的样子吗?
小区的一角,小径旁的乱石堆上,两只蚂蚁正在慢慢走路。他们长得不同,一只比较黑,一只体型小,体型小的那一只爬的速度更快。他俩一前一后缓慢爬上一片枯树叶的梗,安全抵达这根平衡木的末端后在宽阔的叶面上开始无规律地舞蹈。枯叶上有破洞,破洞里好看的脉络在阳光投下的光影里异常醒目。
这个小人蹲在那里,几乎不眨眼地盯着这一切,周围的所有事物包括微风统统成为模糊的背景。这个时候无论从哪个角度拍摄小人的正面特写,都能抓住眼里的光,好奇、有趣、着迷,有一种独特的聚焦的美。要是没有人说:““这么脏!快走!”,他会在那里凝神看上好一阵,接着可能会伸出胖胖的小手去逗弄一番,或者给蚂蚁挪个地方,大半天很快就过去了呢!未来这个宝贵的“着迷”里可能会有一个大梦想生长出来:“我要当一个生物学家!”
可是,学龄前孩子的着迷常常被忽略,大人们总是嫌他们脏、乱、慢,将他们冷不丁地从深深吸引他们的事物旁猛地拉走,很难蹲下来好奇地陪伴他们,陪伴他们的那个“着迷”,然后到了学龄期的时候又责备他们没有学习兴趣,不够认真和专注。
大人们还会抱怨孩子对电子产品太着迷,看电视眼睛都不眨一下。 却没想到,正是自己常常打扰了孩子起初对大自然和现实世界饶有趣味的探索,削弱了孩子自我构建的玩耍能力,减少了玩耍多样式的乐趣和热情,才会无奈将自己投入那样单一又过于浓烈的玩乐。
孩子就这样在“着迷”不断被剥夺的环境下长大,到了小学高年级,逐渐进入青春期。
他们开始对友谊着迷,和朋友在一起变得如此重要!“如果没有朋友,我甚至都不知道我是谁。但是大人们常常干涉我的交友,说我的朋友那样的人一定没有美好人生,而我和他们在一起一定也会衰得掉渣。” 这样拉锯战的结果是大人们逐渐丧失孩子的信任, 孩子配合大人的焦虑发展出思维定式:“我要依靠我自己!父母并不理解我,也帮不了我。只有我的朋友可以信任和帮助我。”
他们也对爱情着迷,对性的萌动着迷。“大人们很少跟我们谈论这些,即使谈也是不可以!不可以!总说一些很可怕的后果,我都不知道他们的恐惧是从哪里来的?可是我已经长大了,我可以为我自己做决定!” 于是,孩子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有时伤痕累累。其实大人们并不了解,青少年的爱情操练最重要是帮助他们体验长大的感觉,和父母健康地分化,迈向独立自主。
当我们对一些健康正向的“着迷”不了解不接纳的时候,青少年就容易在更少出口的情况下将青春期的洪荒之力投向网络,在那里品尝冒险、挑战、得胜、奖励,增强自己的自我认同。
其实他们真正着迷的是:“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成年以后,这个青年开始经验各种人生百味。
工作是什么感觉? 挣钱养家,自我实现,人际关系,升迁离调,天知道他在工作里经历的所有酸甜苦辣,人情冷暖,万般滋味!
玩命爱一个姑娘是什么感觉?地球人都知道,他的眼里只有她,时间、精力、金钱不在话下,关键是上刀山下火海,万死不辞,即使被基友唾弃损折,也完全视而不见,燃烧的只有一颗将爱情进行到底的雄心。及至婚后,视野回到地平线,踏实过好每一天成为一种宣告,因为实在不易。
有一个自己亲生的孩子是什么感觉?很喜悦也有一点惶恐。有时爱到骨髓里,自愿奉献自己所有人生乐趣和金钱,有时却也恨不得亲自动手奖赏。
他就这样在工作、家庭、朋友之间基本以一种陀螺气质高速运转,不是没有快乐,但令他着迷的事情越来越少,几乎归零。
某个瞬间,他会想起来生命中的那些“着迷”,比如音乐、写作、打球、玩滑板,有点混沌恍惚,有一种迷醉的幸福,觉得自己本来可以有不一样的人生。但是很快清醒过来赶紧丢掉这些“天外来客”!他有好多的事情要做,要写方案,要完成KPI,约了客户签约, 带孩子郊游,要带岳母去医院。
不能再背着包袱爬山,也不想!
青年的发丝白了,转眼步入老年,那个“孩子的着迷”回来了,进入大器晚成的节奏。
这位老人开始思考如何以一种鲜活的样式去完成某种极致的创作,比如下厨,比如太极,比如绘画或写作。他逐渐发现了“着迷”的魅力,当他在多年以后自己拿回“让自己着迷”的权利时,一些不一样就突然发生了:
1、他不再害怕失败,成功变成不是一种追求和结果,而是一种伴随着迷和练习自然而然发生的事件而已,当然失败也脱离自责羞愧和耻辱,成为一种完全被接纳的经验罢了。
2、他不再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只是做自己,表达自己,使用自己和享受自己。他发现自己甚至比年轻时候更勇敢,因为不再惧怕有比自己厉害得多的人而不敢涉足自己的感兴趣的新领域。
3、他不当二手货,当然会接收信息,会模仿,但不只作接收器,而是做过滤器,经过自己的思考,将模仿融入原创当中。他发现很多年轻妈妈非常热爱学习,忘记了自己, 他想:年轻人啊!着迷的不应当是对育儿知识的学习,而是对孩子和对自己有孩子之后的成长着迷,那样,一切就顺其自然,跟随直觉,每一刻都在创造和孩子之间的新故事。
4、他让创造力达到巅峰,探测最外围的边界,有机会在从未碰触过的领域达到精专
他的孙子在学习奥数,常听儿子儿媳提到牛娃学霸和惊心动魄的小升初、中考及高考。他的看法有些不同,他赞同父母支持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懈努力,孩子能够经验通过自己付出时间、精力和专注得到满意的结果和奖赏的喜悦,这样的经验必将迁移到孩子人生的方方面面 。但是更多时候,他只看到被喂养的野心和自我创造的隐退,孩子变得在分数上很挫败,而不是能够在攀登高峰失败后继续前行。
奥数学习,有多少孩子能看到那些美丽的数学模型的玄妙,对数学世界充满真挚的热爱和好奇,能体验到那种潜心专研,挑战成功并且能举一反三,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喜悦呢?
他学会了用Ipad和Wechat,观看了著名的最新流行的美国教育观《Grit》,译为《坚毅》。
Grit一词在古英语中的原义是沙砾,即沙堆中坚硬耐磨的颗粒。Grit可译为“坚毅”,但其涵义远比毅力、勤勉、坚强都要丰富得多。“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毅,”AngelaDuckworth在2013年TED演讲时,给予Grit如是定义。
如果你见一个孩子“能很投入地一直做一件事很久”,这就是Grit。
而着迷就是坚毅里饱含的激情,最特别的地方是一切都变得如此自然,自律的训练似乎已经变得不需要。坚持自己的激情难道不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吗? TED里Angela谈及的坚毅就变得自然,那些父母常常希望自家孩子身上应该呈现的不懈努力,付出时间,精力,所有的行动都变得理所当然,对其他需求的侵占,哪怕娱乐的牺牲也万死难辞。
着迷若在,坚毅自来!
蝴蝶和花朵
着迷和瘾不同。 瘾是圣经里的“逃城”。现实太不美好,自己支离破碎,不想面对。如果要活下去,就是要逃走,逃到那个瘾里,假装我没有那么糟糕!而着迷是引领我们拥有激情,迈向坚毅,成为自己!
如果在更小的时候,父母就保护好孩子的“着迷”;如果青葱岁月时,我们的“着迷”都能够被看到和珍惜;如果成年以后我们能够自己对自己负责,保护好它,一切会不会不一样。其实,也许没有如果,因为那些失去本身亦是如此宝贵。
有时,我们走得太快, 丢下了那个“着迷”,有时,我们闭上眼睛,看不到那些让我们着迷的美好。所以,亲爱的,要不要试试?我们慢下来,静一静,等等那个珍贵的“着迷”,带我们一起打小怪兽!爆发小宇宙!
认真码字中,可以喜欢我吗?
欢迎留下宝贵的评论或者点一下喜欢❤️
我会备受激励的
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