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第七个问题:无凭无据
无凭无据——要教学质量,但不明确目标的“标”,缺失质量标准,评价就没有依据,多元评价就会“变虚”,教师课堂上的学习指导也会苍白无力。
质量,即标准的执行力。要想提高课堂质量,首先要按照高标准组织教学、验收学习成果,但当前的课堂缺的恰恰就是质量标准,导致学生自评、互评无标准对照,教师的课堂评价指导也是“跟着感觉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眼里没有目标”,缺乏目标意识;二是教师不清楚目标要内含质量标准并按标准行事。没有标准的课堂如同汽车行驶在陌生路上没有导航定位,学生不知道要到哪里,也不知道距离目的地还有多远,这种“黑箱学习”带给学习者的体验是痛苦、是无奈,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的提升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进阶式目标(双基与素养)、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性评价是当今素养教学建构的三大焦点。学习性评价,是促进学习的评价,是指以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方式与途径,系统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行为的变化信息与证据,并对学习进展与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实施学习性评价,最为重要的标准是“具体”,如: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课标中就规定:能辨认歌曲中的韵律;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能听懂学习活动中连续的指令和问题,并作出适当的反应;能辨别辅音音素及辅音字母的字母。这种标准就为高质量学习的实现提供了依据。
课堂质量靠有标准的循证学习。我们提倡逆向设计,即在确定学习成果(目标)之后,首先明确评价任务与评价标准,并以此设计学习活动。在问题解决中,要嵌入评价量规。评价量规是一种真实性评价工具,是对学生的作品、成果、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或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在学习任务开始之前提供量规,发挥量规对明确学习预期的目的和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在矫正反馈中提供评价量规,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有据可依、提高学生表达的思维品质。同时,教师根据标准,给予科学的学习性指导,让学生知道“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现代教学呼唤“按标准学习”,无凭无据、口说无凭的教学时代应该成为过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