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于公益的见解都是不同的,刘岩曾说:“爱一定是在流动当中才有价值,为什么很多经历过苦难的人,当他做公益的时候,他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那是因为他在苦难中,接受了太多人的帮助,他把这种爱传递出去,那种能量比我们坐在家里,想出来或者是凭空去散发出来的爱,要有力量得多。”
“人生的赛跑让富有和有权力的人放下金钱、地位,放下身段,去做有益身心健康和公益的事,也让贫穷的人安贫乐道,精神上过得滋润。因为路太长,不这么做,你到达不了终点,你的综合成绩太低,你的生命质量必然太差。”人生之路漫漫,心中常驻公益之心。
提及“公益”,那公益是什么呢? “公益”是公益事业的简称,公益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是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人间。”是啊!只要人人都会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温暖,人心就会明亮。我接触公益活动,还是与“为乐公益”有关。“为乐公益”是以“打开心灵的窗口领略人生的精彩”为宗旨,以“从心开始 助人自助”为口号,在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辅导与咨询、社工服务、教育培训和志愿者组织管理等领域开展工作。当人类生存面临一些危险,挑战,危机的时候,“为乐公益”一直投身抗震救灾志愿者工作。
“逆境见人格,逆境见人品。”在2020庚子鼠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平静的生活。但在疫情中,我们体会到了疫情无情人有情,人类的大爱无疆。越是在危难关头,越能体现出病毒无情,人间有大爱。比如:有奋战一线的白衣天使;有站岗守卫的武警战士;有日夜赶工的口罩工厂;有无私奉献的志愿团体;更有小提琴老患者赏夕阳的暖心医生。这一个个充满爱的时刻,在残忍的疫情中大放光彩。
疫情发生以来,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发生。无论是80多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一次临危受命,还是医护工作者,都是“不计报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请战逆行武汉,无论是令世人感叹建造速度之快的“火神山”医院,还是人民子兵捍卫的驰援疫情工作。
社会各界团体,比如:企业,集团,明星,个体……都纷纷的捐款,为中国打赢疫情防控助力。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个可爱的、令人敬佩的群体,共同筑起了疫情防控的“长城”,疫情防控工作积聚起来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比如:2020年一月份,卓尼公安局的视屏监控里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名男子走到公安局的传达室旁边,从衣兜里取出了两包医用口罩,放在窗台上便悄然离去。2020年2月份,一名10岁的江苏扬州的小女孩谢兰一,将自己的小黄鸭存钱罐送到派出所,里面有自己存的零花钱,共计495元,并附纸条“武汉加油!”,小女孩将存钱罐送来后,小女孩便蹦蹦跳跳的快乐的离开了。
此外,我还想介绍一位令我敬重的院长,他在疫情发生以来,他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即使当自己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之后,他依然在病房里,起早贪黑的和死神抢时间,他从早到晚不停地处理各种工作,一直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2月18日,一个在新型冠状病毒最肆意时,一直坚持不懈,不畏死亡的在做着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和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刘智明。记者去了解刘智明生前的环境,一走进刘智明生前的办公室,他的工作证和围巾还挂在墙上。他的许多同事直到现在还依然不愿相信他已经离去的事实。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刘智明所在的武昌医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
在1月21日,刘智明去市里开会时,接到任务要接收几百名新冠肺炎病人,人数仅次于金银潭医院。你可以想象到刘院长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有多大,但是武昌医院却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完成院区改造和病人的转运。在这特殊的三天里,对于刘智明院长而言自己要做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众所周知,武昌医院是综合型医院,短时间内按照传染病医院要求改建,难度极大。增加床位、调配医务人员、解决物资,每一件事都需要刘智明协调。而此时的刘智明,已经住进了本院的ICU。
在1月24日时,他的CT结果显示,肺部严重感染,随后的核酸结果确诊为阳性。在ICU里,刘智明的身份变了,从医生变为患者,但是于他而言——救死扶伤的使命和担当却没有放下,他在病房里依旧的忙碌着接打电话、回复微信,一会儿问感染病毒的病人的情况,一会儿问病人收进来了没有,一会儿问院内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没有。当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时,他却说:“我是院长啊,我丢不下!”并让大家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复出院,再与大家一起并肩作战!平凡的人和伟大的人往往只是选择不同,但是却画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参加公益活动更加可以让一个人的价值展现的淋漓尽致。看了这些英雄伟人的事例,我感到自愧不如。但在往后余生我会向这些英雄学习。
我觉得一个人要想活得有价值,就应该为社会多做贡献,为他人提供一些帮助。就像“为乐公益“,无名男子捐口罩”……。同样,我们做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更因如此;我们对待学生亦当如此。妇孺皆知,孩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孩童渴望知识,孩童渴望去知识的殿堂畅游一番。此时,如果孩子可以遇见一位良师。在良师的耳濡目染之下,他们的人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发生巨大的改变,命运的改变有时,只是一刹那之事。希望用教师的爱,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循循善诱,为渴望知识,但是苦求无门,寻求无路——出生贫困的孩童,创造一份特属他们的天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于“教师”二字,我一直很敬重,我觉得“教书育人,一直是很伟大的职业”。所以,我大学的时候,就学的是师范。我第一次参加支教,就是在我大四时候。支教的社会公益活动,让我有了很多的感触和想法,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当时我们去支教之处,可真谓是跋山涉水,我们当时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但却未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到了支教之所。支教的条件很艰苦,当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住在教室,把桌子排起来当床睡,但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我们还是感到很快乐。其实,人精神上的快乐远比身体上的快乐愉悦的多。因为支教的时间有限,我们当时第二天就开始进入教学的正式阶段。刚教学时,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语言的差距,让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起来。虽然暴露的问题多,比如:我自己对学生的知识体系了解的不全面,并且当时我对他们也还不够了解,在上课的时候,总有些学生不能耐心的听课,也就在这时,第一次发现自己付出的劳动不被人所珍惜是多么的不开心和难过,难过之余,它也教会了我作为一位老师是多么的辛苦,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努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案,课堂也慢慢变得生动和活跃起来。慢慢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状态,我自己和孩子相处的也越来越融洽。从那开始,我就开始花比平时多两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课下之后,我也经常和学生们一同嬉戏,和他们做游戏,和他们一起玩猜谜游戏,汉语接龙,在有些时候,我也会给孩子讲一些了课外书籍,讲一些新的观点。好的一些见解……。
我希望在我的关怀下,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克服了很多的困难。虽然,当时我感觉我真的很累,很忙碌,但我很满足,每天看着渴望汲取知识的水灵灵的眼睛,你自己就会开导自己:“不管多么困难,你都应该坚持下去,这些孩子需要你,你得坚持下去。”“独木难成林,独树难成舟。”就在自己支教期间,我支教的地方,开始了大力扶贫。除此以外,有更多的老师参加了教育扶贫的活动中。虽然,我们个人的能力是微不足道的,但当所有的力量都相加起来,就会形成一股很大的合力。
支教结束后,我心中真的是五谷杂陈。我对个人的出生和命运以及机会有了些新的看法。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书中写道:“幸福的人都是相同的,不幸之人各有各的不幸。”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授孩子知识,帮助孩子们摆脱自己的命运,给他们一个改变自己和家庭的机会。”大山里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城市里的孩子,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农村里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因为农村里的孩子,农村孩子家里的条件一直都是令人堪忧的,他们的父母就靠着一亩三分地来养活一大家人,并且还要供自己的孩子读书;但是城市的孩子,父母有工作。因而,城市里的孩子是锦衣玉食、衣食无忧的,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城市的孩子除了学习知识,还可以参加各种的兴趣培养班,可以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比如:琵琶,古筝,钢琴,笛子,舞蹈……。城市的孩子当自己的学习差的时候,可以去买各种辅导书,各种学习资料,还可以参加一些辅导课。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缺陷,就可以知道,其实,农村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就是“天壤之别。”
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的知识很肤浅,而且他们所受到的教育是有限的。参加这次公益活动后,我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并且对“教师”这个行业有了更多的认知。首先,我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创造性和塑造性。老师除了“授道授业解惑”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去每个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鼓励他们去发展他们的长处,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大学毕业后,我从事了的教师行业。做了教师之后,我也经常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一般是在周末的时候去做公益活动。通常是去孤儿院,初去去孤儿院之前,我思考的问题其实很多。比如:我想我应该如何和他们交流?才避免触碰到他们脆弱的心灵。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因为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一双双未沾染世俗明亮眼睛,我在那里丝毫嗅不到不幸的气息。我经常会给孩子们带一些好的课外书,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我们的现实无法给自己更多的眼界或者是对于一些事物的新看法……,我们可以在书籍中找到一些新的答案。在陪伴孤儿院的孩子的时候,其实,我的内心会得到平静。因为,我们的社会现在太功名、太浮躁了。我们已在尘世间漂浮太久,多和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相处、交流,我们对一些事物可以更新自己的见解、看法。
我想参加公益活动有很多的益处。可以帮助我们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社会的参与感,在社会的实践中磨砺、锻炼,并且提高自己,有利于我们学以致用,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更好的了解社会和现实,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
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综合素质等等。并且志愿者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是公民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好形式。在活动中,当我们用爱心火炬照亮别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温暖着自己;当很多人将爱心火炬传递下去的时候,其实,也在照亮整个社会。
普鲁斯说:“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哪里摸索徘徊;一些人在斗争中死去;一些人在堕入深渊;种种的机缘,希望和仇恨冲击着那些被偏见所束缚的人;在黑暗泥泞的道路上也走着那些给人点亮灯光的人,每一个头上举着火种的人尽管没有人承认他的价值,但是他总能默默地生活着劳动者,奉献着,然后,像影子一样消失。”
我们常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它既表现为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也融会和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只有不断为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作出奉献,人生才更光彩,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说: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
著名的文学家歌德也说:“你若要为你的意义而欢喜,就必须要给这个世界以意义。”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在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感到由衷的快乐,这些幸福和快乐,是别的东西,不能带给我们的。就如高尔基所言:“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人都需要你,那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只有让这个世界的每个个体都真切的感受到爱,让公益的阳光洒进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一寸土地,让公益的阳光驱逐每个个体内心的黑暗之处。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充溢着美好,我们每个人才会收获到真正的幸福。不计回报的奉献和付出,才会换回如金子般、星星般珍贵的真情才会换来这世界最美好的未来。
公益事业的发展,不是靠哪一个人或者是那个群体,而是社会的全部主体和环境。愿你我心中常驻公益的种子,用爱和奉献来浇灌公益之树,等待着公益之树,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