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被北大才女的《卖米》刷屏了,有人感动有人感叹有人感慨
我看了文章,没有哭,内心却有点压抑,脑海里浮现的是小时候跟妈妈在屋里躲雨的场景。是,在屋里躲雨,就是那种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小时候家里住茅草屋,屋顶每年在水稻收割后要换上新的稻草,因为经不起一年的风吹雨打。春雷滚滚的阵雨却是特别猛烈,透过茅草屋顶的缝隙滴下来。脑海里总有那个场景,我蜷缩在高低屏床的角落,对面角落是翻起的被褥,旁边有个脸盆在接滴漏的雨水,我妈跟我说:“你呆着别动,我去找找还有哪里漏雨。”我抱紧自己乖乖不动,看着妈妈找出各种能盛水的容器,在家里到处摆上,然后听到雨滴敲打各种容器的声音。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当然,相比《卖米》的条件好多了。那时候妈妈会把河里捞上来的鱼虾上街去卖掉,那时候的夏天我要去田里帮妈妈摘棉花,那时候吃上一个两毛钱的雪糕是奢侈,那时候和小伙伴泥巴和着水能玩大半天。我家没有电视机,大概十岁多的时候家里才有电视机,所以同龄人说起小时候看的动画片玩的电子游戏,我是没有共鸣的,我的电视记忆是从《还珠格格》开始的。
小时候想住一个不会漏雨的房子,父母辛苦劳碌东拼西凑盖了楼房。现在条件好了,屋里不会漏雨,可是发现不漏雨的房子满足不了需求了。现在要的是学区,可以漏雨可以破烂,但要在学区内。于是一家子人又不断辛苦劳碌东拼西凑,要买个学区房。
生活一直在改变,需求也在不断改变,但本质上似乎什么也没变。平凡的百姓仍旧是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不断的努力,为了“一块零五”、“一块零八”还是“一块一”的买卖做着无力的挣扎,总希望能多卖一点补贴家用,徒劳无力,却还是想要努力挣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