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定位》这本书的光环效应,而翻开了《人生定位》。
《定位》应该算是营销界耳熟能详的一本书了。每天坐电梯,电梯轿厢里最显眼的广告就是某互联网二手车公司联合特劳特战略定位咨询公司取得了卓越的营销成就。
是的,这家特劳特战略定位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就是《定位》和《人生定位》的作者杰克·特劳特,被誉为“定位之父”的老先生。
不同于《定位》的商业营销理论,《人生定位》顾名思义,更倾向于对自己的定位。其实通篇读下来,印象最深的内容翻译成白话就是“不要闷头苦干,并没有什么卵用”以及“借助身边一切可以借助的垫脚石,让自己更快脱颖而出”。
朴素的道理吧?朴素。能做到么?不一定。
不要闷头苦干
一个人有确定的目标自然是好事,但确定的目标可能让你过于专注那个结果,而忽视了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最终看似达到了目标,但可能失去了更丰富的人生更有价值的东西。
一旦你真正弄清楚了什么是自己渴望的,那你这辈子充其量也就只能获得这么多了。--毕加索
举个可能不是特别恰当的例子,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某个正在衰微的行业或者职业的佼佼者,可能还没等达到目标,那个行业就已经消失了。比如传统的日本IT企业会使用一种叫做COBOL的计算机语言,而大型的日企会将各种复杂的逻辑拆分成最小的程序单元,”程序员“需要做的工作只是将这些程序单元组装到一起,实现业务逻辑。严格来说,写这些COBOL代码的人并不能称为”程序员“,而更像”装配工“。
如果几年前你的目标是成为”写代码最快最好“(”装配“最快最好)的人,那到了今天,你终于成为COBOL大牛,但抬头一看,这门计算机语言已经被绝大多数公司抛弃了,而你只是学会了装配,而没有学会最底层的代码逻辑。目标达到了,前进的路也消失了。
如果,你在写COBOL代码的时候,有个人发现在日企工作的你日语还不错,又懂得日本的IT系统,问你愿不愿意做对日的金融系统项目,你并没有执着于当初的“COBOL大牛”的目标,转身进了金融圈,可能到了今天,你已经是互联网金融圈里谈笑风生挥斥方遒年薪X百万的人生赢家。
人生就像一张蜘蛛网,各条网线以奇妙的角度交叉。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你的计划…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机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才更有决定意义。--Ross Perot
所以,对于相信目标的力量的人,不断观察着世界的发展变化,当出现”蜘蛛网的节点“时,转向更坚固光明的方向,也许才是更合适的选择。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识别出自己走到了那个“节点”,哪个方向更加稳固光明更有希望,也不是一般人可以确认的。
驽钝如我,知道了这个道理,可能仍然做不对人生的选择题。
找到那块垫脚石
”垫脚石“这个词似乎有点不够友善,那改成”他人的肩膀“好了。
特劳特认为,如果你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那就是踩不到任何人的肩膀,站得不够高自然看得不够远,成功的机率很小。那哪些肩膀能更容易地将你抗上人生巅峰呢?高含金量的教育经历、知名大公司、欣赏你的领导/同事、自我营销、配偶、家族,从难到易顺序分先后。
这些其实都挺容易理解,跟我们在现实中的认识可能并没有太多出入。可惜,知易行难。
Top2的大学又不是我想上就能上的;有领导欣赏意味着会表现自己,可是臣妾的性格…做不到啊;配偶已经找好,还需要我来赚钱养家;家族,更是先天条件,不由得我选。所以你看,知道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作为职场人,学校已无法再选择。那你能狠下心改变自己的性格,从职场低调做人改成高调表现吗?你愿意只把婚姻当作上升通道,不考虑爱情吗?恐怕,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wo)知(bu)道(neng)。
所以,这本书更像一碗没放盐没去腥的家常鸡汤,能喝,但喝下去还品出滋味的人,少。
或许,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这本书更有现实意义一些:记下书中的内容,不断提醒自己,别总钻牛角尖,时常抬头看看周围,稍微改变一点点。自我提醒多了,最后也许会更坦然地看待他人的肩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