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雄”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曹操做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军队歼灭残敌后班师回朝时所做的。行军途中,曹操发现山川的壮丽,大海的辽阔,诗中即表达了诗人对现实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豪迈进取的拼搏精神。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有内涵,慷慨激昂,史称“建安风骨”,这首诗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曹魏政权的创建者,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宦官,其父曹腾,官至太尉。曹操虽然出身名门,但因为其祖父是宦官的身份,在当时人们的眼中依然是“寒族”,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这种社会地位让曹操更加发愤图强。曹操年轻时,酷爱读书,涉猎广泛;勤练武艺,熟读兵书。曹操还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人们认为曹操只有争强好胜,不会有出息,但是当时的名士乔玄和何颙认为曹操是有大才能的,是治国的大人物。
曹操二十岁时,被举荐为孝廉,朝廷任命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当时洛阳城内都是官宦子弟,商贾巨富,十分难管理。曹操到任后,立刻申明禁令,严肃法规法纪,又督造五色杀威棒,凡有触犯禁令者,棍棒杀之。当时皇帝宠爱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平时蹇图骄横跋扈,认为不会有什么后果。不料曹操执法如山,不惧强权,把蹇图乱棍打死。这一做法,让洛阳的权贵知道了曹操的铁面无私,人人自危,不敢犯法。但曹操也因为这件事触怒了蹇硕等权贵,因为祖父曹腾的关系,把曹操明升暗降,调离洛阳。
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积极参与朝廷的平叛行动,立下赫赫战功。曹操因为军功被封为济南相,当时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官员腐败严重,曹操到任后,严明法纪,整顿吏治,把当时的官吏罢免了十分之八,但上层官员的腐败还一直继续,曹操深感东汉的腐败已经无法匡扶,所以他称病回家,隐居起来。
因朝廷内部斗争,大将军何进想要诛杀宦官,夺取朝廷的控制权,何进想与董卓里应外合,共同诛杀宦官。不料消息走漏,何进反被宦官先行杀死,董卓领兵进驻洛阳后,把持朝政,诛杀掌权的宦官,立陈留王为汉献帝。曹操见董卓如此嚣张跋扈,倒行逆施,不愿与董卓为伍。曹操在陈留起兵号召各路诸侯讨伐董卓,史称“陈留起兵”。
经过讨伐黄巾军和诸侯之间的利益斗争,曹操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有了稳固的割据势力和战斗力强悍的军队。而且曹操把汉献帝迎驾到了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完成了政治上的升华。当时袁绍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一个强敌,曹操当时地盘偏小,且都是多次战争之地,兵员稀少,但是袁绍地盘广大,兵精粮足,并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初期,曹操利用声东击西的战略,牵引袁军,然后曹操亲率骑兵杀回来,大败袁军,取得了战争初期的胜利。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双方互有胜负。曹操坚守官渡,谋士许攸建议:突袭乌巢,乌巢是袁绍的粮草大营,乌巢被毁则袁绍军必败。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率军突袭乌巢,结果袁绍军大败,只得退回河北。史称“官渡之战”,这一战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通过这一次战役,袁绍已经没有了阻挡曹操的实力。客观上来讲,曹操处于明显的劣势,但是曹操高瞻远瞩,知人善任,善于采纳建议,扬长避短,是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反观袁绍,虽然兵多将广,谋士众多,但袁绍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众将思想不统一,最终一败涂地。
曹操平定北方后,将战略重心转移到南方,曹操在接受刘琮的投降后,想要鲸吞东吴。东吴为了自保,与荆州的刘备组成联军,共同抵抗曹操大军。当时双方隔江对持,东吴都督周瑜采用诈降计,让诈降的小船上满载易燃物,接近曹操战船时,一起点燃,借着风势,曹操战船全部起火,曹操大败,只得狼狈的从陆路逃走。这次战役史称“赤壁之战”。
通过一系列的征战,曹操使当时北方的土地安定下来,巩固了曹魏政权,对内休养生息,对外继续征战。在政治上,曹操废除了三公制度,重新确立丞相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加强官吏的约束,整顿吏治,使官场清明;曹操善于选拔人才,打破了当时的门阀制度,用人唯才,笼络了大量的社会底层人才,为曹魏政权储备了大量的人才;推行屯田,星宿水利,制定了大量的政策,鼓励恢复农业生产,为国家奠定的经济基础。在军事上,曹操善于钻研兵法,有很高的军事理论,著有《军事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历,将《孙子兵法》十三篇进行注释解析,这极大的丰富了当时的军事理论;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御将方面,曹操善于发挥将领的长处,恩威并用,以本领论英雄,使将领都心甘情愿为曹操冲锋陷阵。在文化方面,曹操注重对典籍的保护,还设置专门的官吏来负责收集战乱中的民间典籍和官府藏书,由于曹操重视文化建设,使东汉末年的文化传承得以继
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