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鸦片战争前的中西邦交
在十九世纪之前,中国与外族有过联系,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诸如匈奴、鲜卑、倭寇,纵使他们入主中原,但也不过是利用华族一时的内乱把政权暂时夺过去而已。然而在那个时期,中国人并不认识西方世界,直到现在,我们也不敢说我们完全了解西洋文明,所以在十九世纪之前,中西之间是没有邦交的,西洋没有派驻华使节,我们也没有派大使、公使到外国去。
中西相隔很远,交通不便,那时没有苏伊士运河,中西的交通须绕过非洲南部的好望角,从伦敦到广州顶块需要三个月,因此商业往来不频繁。在加之当时中国经济是自给自足的模式,用不着任何西洋出品。当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缘故,那就是中国人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西洋人到中国来的,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他们不来,我们不勉强他们,他们若来,必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这就造成了当时的西方国家很难与清政府建立邦交关系。由于清政府对外国的这种态度,当时的政客分为剿夷与抚夷两大派别。
当时的英国很想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也曾派遣使节来华,但是朝廷并无诚意接见,这让英国明白与中国和平交涉道路行不通,中英和平交涉之路由此告终。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二、清政府抵制英国商人的鸦片买卖
在十九世纪之前,由于当时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外国与中国的商业往来不频繁,外国没有什么大宗货物是中国人要买的,外国商船带到中国来的东西只有少数是货物,大多数是现银。
在中国的外商,经过多年实验,发现鸦片是种上等的商品。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奖励种植,统制运销。装载鸦片的货箱开始陆续被贩卖进中国,到了道光年间,鸦片输入尤为严重,道光元年(1821年)输入尚只五千箱,道光十五年,就增加到了三万箱,价值约一千八百万元。中国大量白银流出,换来的却是这有害无益的鸦片,全国上下都认为这是国计民生的大患。
道光十八年,黄爵滋上了一封奏折,大声疾呼地主张严禁。他的办法是严禁吸食,他说没有人吸就没有人卖,所以吸者应治以死罪。湖广总督林则徐完全赞同黄爵滋的主张,并提议各种实施办法。道光遂派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办烟禁。林则徐是典型的剿夷派,不与英国人和谈。在广东,林则徐经过周密的考虑和布局后,就开始查禁鸦片,英国商人不肯上交鸦片,林则徐就设法将英国在华倾销鸦片的商人“软禁”起来,英国商人不得不妥协,之后总共交出二万零二百八十箱,共计二百数十万斤的鸦片,再后来就有了众所周知的虎门销烟。林报告朝廷,中国大胜,因此全国都是乐观的。
英国政府得知此事之后,就派遣全权代表懿律率领海陆军队来华,这时的英国外相是巴麦尊,有名的好大喜功的帝国主义者。他不但索鸦片赔款,并且要求一扫旧日所有的通商限制和邦交的不平等。懿律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夏天到广东洋面,但并不进攻,仅宣布封锁海口,封锁以后,懿律北上,派兵占领并无军备的定海,随即定海失守。
三、抚夷派初露头角
定海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清朝廷愤懑极了。道光下令调陕、甘、云、贵、湘、川各省的兵到沿海各省,全国上下手忙脚乱。上面要调兵,下面要请饷,道光最怕花钱,于是对林则徐的信任就减少了。七月二十二日他的上谕骂林则徐道:“不但终无实际,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
是时在天津主持交涉者是直隶总督琦善。他下了一番知己知彼的功夫。他派人到英国船上假交涉之名去调查英国军备,觉得英人的船坚利炮远在中国之上。如若发生正面冲突,我方必有极大损失。“任军事者,率皆文臣,笔下虽佳,武备未谙”。所以他决计抚夷。
琦善到了广东以后,他发现自己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英国人坚持赔款和割香港或加通商口岸,琦善认为与其割地,不如加开通商口岸,但是害怕朝廷不答应,所以只好慢慢讲价,拖延时日。英国人不耐烦,遂于十二月初开火了,大角、沙角失手以后,琦善与英方订立条约,赔款六百万元,割让香港岛,以后给予英国平等待遇。但是道光帝不答应,骂琦善执迷不悟,革职索拿,家产查封入宫,同时派大量军队赴粤剿办。英国政府再次派军队来华。从这时起,中英双方一意主战,彼此绝不交涉。
清政府军器不如人,自不待说;纪律不如人,精神不如人,亦不可讳言。人民有些甘做汉奸,有些为极寒所迫,投入英军做苦力。到了二十二年的夏天,英军快要攻南京的时候,清廷知道没办法,不能再武力抵抗,于是接受英国要求,签订《南京条约》。
四、不平等条约的开始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不过是战后新邦交及新通商制度的大纲。次年的《虎门条约》才定细则。我们应该注意的有一下几点:第一,赔款二千一百万两。第二,割香港。第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第四,海关税则详细载明于条约,非经两国同意不能修改,是即所谓协定关税。第五,英国人在中国者只接受英国法律和英国法庭的约束,是即所谓治外法权。第六,中英官吏平等往来。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国内以琦善为代表的抚夷派当然得势了,这一派在朝的是军机大臣穆善阿,在外的是伊里布和耆英。我们与英国签订这种不平等条约,实因为万不得已,如别的国家来要求同样的权力,我们又怎样对付呢?
中英签订条约以后,美法两国就派代表来华,要求与我国订约。抚夷派的人当然不愿意与美国、法国打仗,所以他们就决定给美国、法国同等的待遇。
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五、剿夷派又抬头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民愤难平,在广州地区,英国商人和中国平民冲突不断。当时的抚夷派代表耆英为了避免冲突,一再让步。这样一来,士大夫骂他是洋奴。他们说:官民应该一致对外,哪可以压迫国民顺夷情呢?因此耆英在广东的地位一日不如一日,于是道光帝调他入京,任徐广缙为两广总督,当时的广东巡抚叶名琛更为强势。他们两个作为剿夷派的代表人物,提出组织民众,不与英人交易的主张。英人这时不愿为意气之争与中国决裂,所以除声名保存条约权力以外,没有别的举动,徐、叶二人以此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
六、剿夷派的彻底崩溃
1850年,道光帝去世,咸丰即位。在咸丰年间,国内有太平天国的内战,对外则剿夷派的势头更大。不久,林则徐去世,徐广缙离开广东去打太平天国了,在广东负责外交重责的是叶名琛。他十分轻视敌人,自然不肯退让。
咸丰四年(1854年),英美两国联合要求修改条约,中方这边不答应,一再推脱,英国与法国就找了个借口,联合起来与我们算账。
咸丰七年,英法联军攻战广东,把总督、巡抚都俘虏了,叶名琛被押送到印度。咸丰八年,英法联军攻到大沽口,交涉失败,于是进攻。我们迫不得已与之签订了《天津条约》,接受英法的要求。
清政府对于《天津条约》里的内容,始终不甘心,总要想法挽回,清廷派桂良和花沙纳到上海,名为交涉海关细则,实则想要取消《天津条约》,但未能达到目的。另一面,清廷派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大沽口严密布防,僧格林沁是当时著名勇将之一,办事极为认真。英法军队到达大沽口预备进京交换《天津条约》的批准证书时,遭到僧格林沁部队的攻击,英法的船只无法抵抗,只有宣告失败。
咸丰十年,英法军队由侧面进攻大沽口炮台,僧格林沁不能抵挡,天津失守,英法军队进而直向北京推进。咸丰帝原想“亲统六师,直抵通州,以伸天讨,而张挞伐”,可是后来却逃避热河,派恭亲王奕䜣留守北京。奕䜣在元首逃难,京都要失守的时候,接受大命。他最初无外交经验,不免举棋不定,后来把局势看清了,就毅然决然承认外人的要求,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条约签订以后,英法方才退军。
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是三年的战争和交涉的结果。条款虽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密切了。这种关系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民族振作与否。若要时代前进,就不能留恋那一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应大胆向前,到国际生活中去找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