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周岁的女儿开始对化妆感兴趣,我成了她最好用的实验用具。她把我的化妆品铺了一床,开始了今天的实验。一边给我涂涂抹抹,一边与我说着天真可爱的言语。“妈妈今天我们涂这个颜色的粉底好么”,“妈妈我们还要涂什么呢”,“妈妈下一步要做什么”,“妈妈我给你抹粉色的口红吧”,“妈妈粉色不适合你,还是换成红色吧”。
我看着她出来进去,嘟起自己可爱的小嘴巴,给我示范怎么样造型,好方便她给我嘴唇上色,中间还因为口红抹在了唇线的外面,跑去卫生间拿着我的化妆棉像模像样的沾上水,给我擦拭,心里软成一团。
几个星期前,还不是这样的。我会因为她不把东西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与她“横眉怒目”,会因为她写作业团成一滩的坐姿和她“冷目相对”,会因为她不认真弹琴对她“高声呐喊”。女儿问我,妈妈,你真的爱我么?我惊讶,问她,你觉得呢?女儿说,以前爱,上学了之后,我就不知道了。你太严了,不像妈妈,像个老师。
女儿的话,使得我一晚没有好睡。一边心疼,一边疑惑,我到底该如何做。行为规范是要有的,技能素质是要培养的,智力知识是要学习的。做为妈妈,有时真的很难就只做妈妈这一个角色。我仍然决定要试一试,老师她已经有很多了,不缺我一个。但是妈妈,如果我不来做,就没有其它人了。
我放弃了吼叫与责怪,放低了标准和期待。当她事情做得不那么好,不那么认真,不那么准时,不那么情愿,不那么如我的期望,以及给我制造了很多麻烦,需要我去善后的时候,我闭上了嘴。类似“你能不能认真点”,“你就不能把东西放回去么”,这样的语言和口吻,咽回了肚子里。而这样的语言和行为,也许,不单单是为了管教孩子,也是在满足我们自己。
如同那些二、三岁的小孩,当他周围的人事物,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的时候,这个年纪的小孩,最爱做的两件事,一个是哭,一个是发脾气,包括语言上的发脾气,用恶毒的语言来骂大人,还包括行为上的,打人,摔东西。心理学界的老佛爷弗洛伊德说,人有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简单的说,生本能负责爱和快乐。而死本能,就是一些小孩儿所展现的,愤怒,发泄,攻击和破坏。妈妈爸爸也是的,当孩子不能满足自己心里对自己的小孩的期待,当孩子需要父母放弃自己想要休息一下,一个人待一会儿的愿望,要求父母陪伴自己,呵斥与指责,其实也是一种发泄和破坏。常常听到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怎么就不能让我省省心”,便如上所述。
同时,当我降低了标准和期待,我也发现,世界真的变美了好多。之前女儿很多的小错误、带给我的小麻烦,都带上了粉色的泡泡。弹琴时弹错的音被放过了,便听到了整首曲调的美好,弄得一地的面粉被放过了,看到了她包好的饺子模样,扔了一床的瓜子被放过了,看到了她用瓜子摆成的苹果,说是送给我的礼物。就像泰国有个公益广告,几个孩子身上沾满了泥,开心的奔向妈妈,妈妈们开始责备孩子为什么把衣服弄得那么脏,直到看到了孩子们帮助老爷推车搬东西时的视频,才知道,这些泥水是他们助人为乐的勋章。而这些身上脏兮兮的孩子们,获得了妈妈的大大的拥抱。孩子的世界里,单纯而美好,他们是不懂得如何取舍,算计怎样更划算的,他们想的是如何做到我想做的事,而不是要花多大的代价。哦,对了,还有,我放过的,还有被女儿化得粉白粉白的脸,通红通红的嘴,别说,我女儿,化妆的手艺,还真挺美,哈哈。
这几天,我的女儿,忽然对我说,妈妈,你会永远爱我的,就算我不好你也爱我,对么,就算我带眼镜了,你也爱,对吧。我问她,你觉得呢,她说,肯定是啊。我的心,快活起来。最后,我想说,生命是一个过程,教育也是。就像爬山,总要一步一步的走上去。做为家长,我更想做到,成为那个陪着她上山拉她一把的那个人。而不是站在山上,一直问孩子,你怎么还不上来,你个笨蛋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