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003)
黄岐之
中医的规律
——“六气解”感悟
(一)
科学学说是在其原理基础上,通过概念解释自然现象并揭示其规律。例如,化学学科学说,基于质量守恒原理,运用原子分子概念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中医的原理是气有阳升阴降,中医是如何解释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现象?
中医的规律是什么?
“六气解” 的首句曰“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
“气”是中医的重要概念,是指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及表现出的特性。气的特性包括功能特性。气不是指物质的三态之一的气态,也不是指具体结构的物质。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物质及运动。这些物质的变化及表现的性质,称之为“气”。中医的“气”是强调物质(微观)变化中的宏观(相关联的)性质表现。如,营气、卫气、血气、精气等,还有阳气、阴气、心气、肝气、肾气等。
气除了物质和功能两方面特性外,气具有混合物的特点。在人体中,不同气的成分是具有特定成分组合,不是任意组合而成的,因此,其组合表现的性质和功能是固有的,可以看作整体(具有特定组成和特殊功能的物质群),简称为“气”。例如,血气、宗气、元气、神气等。
气是物质的、具体的、客观的,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能形成意识并反作用生命活动,但是没有物质,就没有生命;没有气,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意识。因此,从医之人,不能虚幻“气”之存在和作用,产生虚无之缪论。
(二)
自然气候的风、热、暑、湿、燥、寒称六气。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五行是木、火、土、金、水。天人合一,“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
人之内外感伤,与天之六气有关,“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人气是也有六气,人之六气如何构成?
人体生命活动中,有各种体液在脏腑等组织中流动和气化,构成生命活动的“气”,这些气的通路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人之六气是体液在体中循环形成的“气候”,是生命活动的“气象”。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人体经络有十二经脉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组合为六经,分别是厥阴风木(足厥阴肝,手厥阴心主),少阴君火(手少阴心,足少阴肾),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太阴湿土(足太阴脾,手太阴肺),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
人之六经各有主气,厥阴风木主风气,少阴君火主热气,少阳相火主暑气,太阴湿土主湿气,阳明燥金主燥气,太阳寒水主寒气。
人之六气在其六经产生,因而有知六经,才能识六气,辨病证。
(三)
人之六经有六气,六气是否正常,反映了人的生理是否健康。
经脉有十二脉,气有六经,六经中分司化者和从化者,各有六经。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者为主,故十二经统于六气。病则或见司化者之本气,或见从化者之本气,或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司化之气,病者症状的气是什么?由六经之中本气之衰旺决定。
人有六经,六经见六气,也就是说:常人有六气,六气平和,没有过与不及。六气在生理活动中是不断变化的,其中之气过与不及,则见病症。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热、或寒,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
人之六经各有主气,厥阴风木主风,少阴君火主热,少阳相火主暑,太阴湿土主湿,阳明燥金主燥,太阳寒水主寒。六经之主气偏见是其气过亢,因而见其气。
(四)
六经常见病证候:
1.少阴病。“手少阴虽以热化,而最易病寒。”
(1)少阴病寒。
“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伤寒阳明承气一证,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少阴易病寒。
(2)少阴病热(上热下寒)。
“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
2.太阳病。“足太阳虽以寒化,而最易病热”,太阳病热。
“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府,最易病热。”“病热者,独责壬水而不责癸水也。”
3.太阴病。“金性本燥,而手太阴从土化湿者,常有七八”,太阴易病湿
(1)上湿热,下湿寒。
“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
(2)上湿寒,下湿热。
“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
“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
“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
4.阳明病。“土性本湿,而足阳明从金化燥者,未必二三也”,阳明易病燥。
(1)燥湿偏见。
“中气衰,则阴阳不交而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
“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是负,土燥而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燥湿偏见,湿多燥少。
(2)上燥下湿。
“然上之燥,亦而因于下之湿。”“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上燥为热,下燥为寒,寒则生湿。
(3)中气证候。
“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
“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
5.厥阴病。“厥阴原以风化,而风盛者固多”,厥阴病风。
(1)厥阴病见“风”气。
“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风气是肝气不顺。
“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风动而生疏泄。”
厥阴病的原因是水寒土湿,木郁而风生。
(2)风木疏泄(过与不及)。
“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证,皆风木之疏泄也。肝藏血而华色,主筋而荣爪,风动则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风动血不能沿脉畅流顺达而耗。
(3)生气不足。
“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木郁风生,肝血疏泄不顺,气血不流畅,则生气不足。
(4)上风热下寒湿。
“手厥阴,火也,木气畅遂,则厥阴心主从令而化风,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是以厥阴之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其气然也。”
6.少阳病。“少阳虽以火化,而火败者非少”,少阳病暑。
(1)相火不藏。
“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藏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
(2)相火上炎。
“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
(3)相火衰旺。
“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内伤惊悸之证,皆相火之衰也。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而已。伤寒少阳有之。”
“手足阳明,其气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
(五)
六经见六气偏见,是由于少阴经热寒中见寒,太阳经寒热中见热;太阴经湿燥中见湿,阳明经燥湿中见燥;厥阴经风暑中见风,少阳经暑风中见暑。六气实为三气,一气分二,二有升降,升降衰旺则有六气偏见。
六经之气来源于十二经脉,二合一,则气有阳升阴降,形成各经特有“气象”或证候。因此,六气的偏见是人之生理的规律的反映,这是中医的规律,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注:“”内容均引自《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