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需要对各项活动的深度进行定量。而深度阅读,需要对各类书籍的深度进行度量。
深度阅读,好像在熬煮一锅鸡汤,与我们平常说的心灵鸡汤不同,这碗鸡汤融合了所有鸡肉中的精华,是可以让人长肌肉,更健康,从中有所获益的。
到底怎样进行丈量深浅?怎样根据深浅进行阅读?下面试着从一句诗开始。
今天与你共享杜甫的一句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就这么一句,就这么一个“破”字,就可以让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最浅显的一层含义是,书都“读破”,这是因为读了许多遍,一次又一次地翻阅,所以,书本也被翻破了。这个故事最开始来源于孔子,孔子极好读《周易》,为此翻了无数遍。当年的书还不是纸做的,是牛皮绳将竹简编联起来。由于孔子翻书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这牛皮绳不堪重负,多次夭折。这就是“韦编三绝”。
第二层,读了许多书,“识破”了许多道理。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就是要思考。表面上翻过很多书,还不够,还要将其中精华领悟,悟出其中的道理。
第三层,“突破”。书也翻破许多,道理也总结了许多,但更重要的是要突破自我,一步一步去做。
所以,有此三“破”,才能下笔有如神助,文思如泉涌。
以前时间慢,我们可以慢慢读书,专精一门。如今,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大量涌入,我们也要吸取更多的知识,不仅仅只针对一门学科了,该怎样阅读呢?
首先,对各种书籍进行深浅的丈量。现行许多实用性书籍,属于浅阅读。专业性、文学性、哲学性书籍,属于深阅读。读破,多读书,多读书,多读书。达到量的积累。
第二,不同阅读有不同方法。浅阅读,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快速提取其中精华内容,并把同一主题的内容合并同类项,形成系统的道理。深阅读,用精细阅读的方法。字斟句酌,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文字的意蕴。
第三,突破。要把道理变成自己的。听过了许多道理,把道理总结起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自己的道理,也就突破了极限。
一次次地破,才会有一次次的“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