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后读了简书文友哼鸣女士和汉人甲先生关于养老问题的文章。大概看来,汉人甲是维护传统的养儿防老,年老了应当和儿女生活在一起,由儿女侍奉。哼鸣认为应该把老人送到专业的养老机构,和同代人相伴,由专业人员护理。并且现身说法,讲述了她的老母亲住养老院好处和体会。
我已移居新西兰,入乡随俗,不管我主观上喜欢哪样,客观上,到那时候肯定是要进养老院的。当然,新西兰已建立和完善较为成熟的社会养老体系,无论将来自己或儿女有无经济实力,基本的养老都是能得到保障的。所以我是既没有选择,也没有后顾之忧的。
因为人过半百,和国内同学也常会谈论养老。我的父母都已过世,但我在兄弟姐妹六人中最小,哥哥姐姐在国内大都退休,将来也面对这个问题。因此也关心这个话题。
从情感上说,人的自然属性当然是喜欢和有血缘和亲情的儿孙在一起的。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
所以,我的理解如下:
一、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养老形式,是建立在传统的农耕经济基础上的。与之相匹配,在千百年中,又形成和完善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教化。所以过去的几千年可能基本是行之有效的。以我自家为例,我的父母大概在新中国成立前按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的。结婚时都只有十八九岁。听母亲说,因为我外公开家庭作坊,小时家境优裕,在娘家时也是掌上明珠。但出嫁就成小媳妇,毎天早上要早起侍奉公婆。那时是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并无怨言。六十年代到我出生前,我的祖父母已因病先后去世,但我的曾祖母长寿。我记忆中小时家里只有单位分的一间十多平米的公房,我们有姐弟六个,我的父母作为孙辈,代位赡养祖母。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家里的九十岁的老太坐在问拈线晒太阳。我直到近年才理解那时父母亲的艰辛和道德亲情上的可贵。可以这样理解,尽管解放后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但植根在我父母辈意识中的养老送终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二、现在的中国已完全进入工业化商业化时代,原来的养老方式客观上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变革是必然的。在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下一代也不可能接受传统的方式。总体上说,再按传统的观念去要求下一代就会自寻烦恼和制造矛盾。
三、我认为,我们这一代是承上启下的。我们传承了上一代传统的养老观念,我们和父母共同生活,床前奉汤侍药大都是能接受和做到的。对我们自已将来需要进入养老院,社会养老也应当理解,并欣然接受。
当前,我认为社会面对的问题是:
养老方式变化了,全社会在经济保障体系和社会观念上还没有适应。
一是还没有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护理,要保证质量和环境,肯定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目前自己能有这种经济实力或子女能有实力提供支持的,毕竟为数不多。
二是大部分老人在观念上还不能接受,有被亲人遗弃的感觉。
我是属于那种会胡思乱想的人。有时会想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前段时间,就觉得活着得找点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事做,刚好一位同乡朋友也是同龄人,移民到新西兰后在养老院做院长,常介绍这儿的情况。我曾想是否可以用这儿一些经验到中国去探索一条适合我们那个中小城市居民养老的路子。后来感觉实行还是不容易的。
今天看到两位笔友讨论,我也插上一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