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王夫人问(晴雯)道:“……宝玉今日可好些?”“晴雯一听如此说,心内大异,便知有人暗算了他。”文中用“一听”、“便知”告诉读者,晴雯的反应、判断有多么迅捷。当晴雯为了自保推说不知道时,王夫人怒道:“这就该打嘴!你难道是死人,要你们作什么!”于是,晴雯道:“我原是跟老太太的人。因老太太说园里空大人少,宝玉害怕,所以拨了我去外间屋里上夜,不过看屋子。我原回过我笨,不能服侍。老太太骂了我,说:‘又不叫你管他的事,要伶俐的作什么。’我听了这话才去的。不过十天半个月之内,宝玉闷了大家顽一会子就散了。至于宝玉饮食起坐,上一层有老奶奶老妈妈们,下一层又有袭人麝月秋纹几个人。我闲着还要作老太太屋里的针线,所以宝玉的事竟不曾留心。太太既怪,从此后我留心就是了。”
面对盛怒的王夫人,严重的生存危机,晴雯解释了“自己不知道”的原因,围绕这一主题,晴雯至少阐明了四个理由:
第一,我不是主动要来宝玉身边的。贾府丫鬟的工作安排大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林之孝家的为代表的人事部门管理,开展人员的引入、安排、考核、奖惩、调整、辞退等工作,这是公的层面,主要方式,适用于大多数女性奴仆;一种是由主子出面介入管理,这是私的层面,补充模式,适用于个别人。晴雯的经历属于后一种,说的实话。
第二,我很笨。晴雯说自己笨,不想来,贾母偏让自己来,并引述了贾母的话:“老太太骂了我,说‘又不叫你管他的事,要伶俐的作什么。’”只是,当年赖大家买晴雯的原因、贾母喜欢晴雯的原因、贾母派晴雯到宝玉身边的原因,无一例外不提到“伶俐”二字。晴雯清楚王夫人不熟悉自己,给了王夫人相反的自我评价。晴雯清楚王夫人不会为自己的一句话向贾母求证,为了增强可信度,晴雯还构造了一个当年自己与贾母对话的场景,足够伶俐。
第三,我接近不了宝玉。晴雯对王夫人说:“因老太太说园里空大人少,宝玉害怕,所以拨了我去外间屋里上夜,不过看屋子”。“园里空大人少”,“园里”当然是指“大观园”里了。晴雯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八回,宝玉曾对晴雯说:“你的手冷,我替你渥着。”这时候大观园还没有建呢。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在第十六回,大观园正式建成是在第十七回,宝玉和众姊妹住进大观园是第二十三回,从第八回到第二十三回足足三年多时间。晴雯把她到宝玉身边的时间大大缩短了。晴雯说“拨了我去外间屋里上夜”,实际上晴雯就在怡红院里住;第五十一回“派了晴雯和麝月在屋里”,晴雯又把自己和宝玉的空间距离扩大了。“宝玉饮食起坐,上一层有老奶奶老妈妈们,下一层又有袭人麝月秋纹几个人。”这句说与王夫人是合情合理的,但实际情况是,老奶奶老妈妈们是宝玉所厌恶的,她们在怡红院里是讨嫌的代名词,“鱼眼睛”而已,李奶妈的遭遇就是个鲜活的例子。“有袭人、麝月、秋纹几个人”是事实,却只是部分事实,袭人、麝月、秋纹和晴雯等几个大丫头同等重要,甚至袭人、晴雯最重要,才是全部事实。“不过十天半个月之内,宝玉闷了大家顽一会子就散了。”这句也就只能用来搪塞王夫人了。
第四,我很忙。“我闲着还要作老太太屋里的针线”, 这句话对于王夫人来说,同样也无法求证。不过,晴雯真的很忙吗?
第二十八回,林黛玉想了一想,笑道:“是了。想必是你的丫头们懒待动,丧声歪气的也是有的。”这里头,“懒待动”的丫头恰恰是晴雯。第五十一回,晴雯道:“好妹妹,明儿晚上你别动,我服侍你一夜,如何?”麝月听说,只得也服侍他漱了口,倒了半碗茶与他吃过。袭人不在的时候,晴雯和麝月两个照管宝玉,本来更应尽心尽力,可实际情况是麝月懒,麝月却懒不过晴雯。对于晴雯补孔雀裘一段,第六十二回,晴雯道:“惟有我是第一个要去,又懒又笨,性子又不好,又没用。”袭人笑道:“倘或那孔雀褂子再烧个窟窿,你去了谁可会补呢。你倒别和我拿三撇四的,我烦你做个什么,把你懒的横针不拈,竖线不动。一般也不是我的私活烦你,横竖都是他的,你就都不肯做。”在私下里,晴雯说自己“懒”,如果说这是和袭人斗嘴的话,那么,袭人说“把你懒的横针不拈,竖线不动”,而且“不是我的私活烦你,横竖都是他的,你就都不肯做。”说的很清楚,晴雯平日里不做针线活,连宝玉的针线活也不做,至于偶然间在病中做了一件其他人都做不了的事,那只是特殊情况,并不能代表晴雯勤快,更不能说明晴雯很忙。晴雯虽然女红手艺好,但是懒得做,与她平日里所说“等你们都去尽了,我再动不迟。有你们一日,我且受用一日”抱持的心态,是一致的。
总之,四个理由就是一句话,晴雯说:不管怎么我都勾引不了宝玉的。
曹公在晴雯应对王夫人之前,还写了一句话:“他本是个聪敏过顶的人,见问宝玉可好些,他便不肯以实话对”。联系晴雯的经历来看这一句话,玄机满满。
第七十七回交代:这晴雯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时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因常跟赖嬷嬷进来,贾母见他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所以后来到了宝玉房里。这晴雯进来时,也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专能庖宰,也沦落在外,故又求了赖家的收买进来吃工食。
从补叙的文字来看,晴雯的身份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流浪阶段。十岁前,“不记得家乡父母”,“沦落在外”,晴雯很小就无家可归,在外流浪,四处觅食,经历过人情冷暖,领教过眉高眼低的,晴雯孩童时的经历使其既洞察人心,又深知自我。
赖府阶段。“才得十岁”,“赖大家用银子买的”,“常跟赖嬷嬷进来”,晴雯才满十岁进入赖府,有两个问题值得玩味,谁卖了晴雯?赖大家为什么要买晴雯?能卖晴雯的人,只可能是三个人:人贩子、姑舅哥哥、晴雯自己。“有个姑舅哥哥,专能庖宰,也沦落在外”,晴雯的姑舅哥哥处于“也沦落在外”的境地,“也”字是说晴雯是“沦落在外”的,就此大致可以推断,晴雯不在人贩子之手,人贩子卖晴雯的可能性不大。晴雯是姑舅哥哥卖的,可能性也不大。“只知有个姑舅哥哥”,这个句子缺少主语,“只知”二字前如果能添上“赖大家”,那么,有可能是晴雯的姑舅哥哥卖的,赖家在买晴雯的时候获悉这一情况,或者是晴雯进赖府后告诉赖家的。添上这个主语后,句子就成了“(赖大家)只知有个姑舅哥哥,专能庖宰,也沦落在外,(晴雯)故又求了赖家的收买进来吃工食。”又出现了问题,表示因果关系的“故”字,无法妥帖,句义不畅。
因此,最大的可能性是“晴雯”自己卖了自己。晴雯为什么要卖自己?因为卖身以后,可以“吃工食”,等于摆脱了流浪生活,有了包吃包住的稳定工作。第三十一回,晴雯哭道“……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晴雯之所以不愿离开怡红院,也就不难理解了,向往美好生活,人之常情,已经拥有了,谁又舍得放弃呢?
有红迷说晴雯很可怜,是“奴才的奴才”,身分低微,最值得同情。其实,明清两代规定,做官的必须“身世清白”,赖家的孙子赖尚荣是做官的,也就是说,赖家已经不是奴籍了。还有,对于晴雯来说,为奴是“好的”选择,否则,就不会“故又求了赖家的收买进来吃工食”,晴雯自己为奴,还求人把姑舅哥哥收买进来。是晴雯报复姑舅哥哥泄忿吗?不是。赖大家的观察到了“(晴雯)却倒还不忘旧,故又将他姑舅哥哥收买进来,把家里一个女孩子配了他。”赖大家的是看在晴雯具有“不忘旧”这个难得的优点,看在她知恩报恩的份上,才买她姑舅哥哥的。进赖府后,“因常跟赖嬷嬷进来,贾母见他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晴雯标致可人、聪明伶俐,赖嬷嬷常带她进贾府,可以看出,晴雯是多么受宠。
服侍贾母阶段。“贾母见他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赖嬷嬷是因为看到晴雯不忘旧,特意把晴雯“孝敬”给贾母的?还是本出于炫耀,见贾母喜欢,做了个顺水人情?不好推测,或许兼而有之吧。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晴雯不主动表现,贾母只能知道晴雯的“标致”,无法知道晴雯的“伶俐”,也许无法使贾母“十分喜爱”的。总之,赖家、贾母、晴雯,落了个皆大欢喜。赖家,用极小的代价换取了主子的欢心,表达了自己的忠心,贾母得了个喜欢的人儿,晴雯的生存状况更好了。
服侍宝玉阶段。“后来到了宝玉房里。”第七十八回,贾母听了,点头道:“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贾母说晴雯是她给宝玉安排的妾,之所以把晴雯安排过去,是因为晴雯拥有做妾的全部优势,“模样”好、行事“爽利”、言谈“利落”、针线活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晴雯“不忘旧”,贾母希望晴雯能知恩图报,尽心尽力服侍宝玉一辈子。老太太是真疼宝玉啊。
晴雯从“流浪女”到“准姨娘”,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一方面是天命使然,另一方面是人事运作。晴雯说她不是主动要来宝玉身边的,是事实。然而,以晴雯洞悉人心的能力,贾母派她来宝玉身边的目的,晴雯应该是清楚的。
的确,晴雯在自保时,表现出了她本性的“聪敏过顶”。至于“不肯以实话对”,作为读者无论是批评还是赞美都是不合适的,唯一合适的态度就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