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

目录

定义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是一种对象的行为模式。在责任链模式里,很多对象由每一个对象对其下家的引用而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链。请求在这个链上传递,直到链上的某一个对象决定处理此请求。发出这个请求的客户端并不知道链上的哪一个对象最终处理这个请求,这使得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的情况下动态地重新组织和分配责任。

责任链的定义有些抽象,其实就是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形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就像我们上学时在班级上传递小纸条一样,一个同学传递给另一个同学,如果是传给该同学的那么该同学接受,传递终止,否则传递给下一个同学。在这其中一个一个的同学组成一条链,在这条链上的每个同学都有可能接收纸条(处理请求),如果一个同学要传递给下一个同学就要知道同学的名字(引用)。

使用场景

  • 多个对象能够处理同一请求,具体处理则在运行时动态确定
  • 在请求矗立着不明确的时候向多个对象提交同一个请求
  • 需要动态制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

代码运用

  • 抽象处理者(Handler)角色:定义出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可以定义 出一个方法以设定和返回对下家的引用。这个角色通常由一个Java抽象类或者Java接口实现。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ublic Handler next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Request request){
    if(getHandleLevel()==request.getRequestLevel())
    {
        handle(request);
    }else {
        if(nextHandler!=null)
        {
            nextHandler.handleRequest(request);
        }else {
            System.out.println("---->  所有的处理对象都不能处理它");
        }
        
    }
  }
  /**
   * 每个处理者的对象的具体处理方式
   * @param Request
   */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Request request);
  /**
   * 每个处着对象处理的级别
  * @return
   */
  public abstract int getHandleLevel();
}

//请求的抽象封装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quest {
  private Object object;

  public Request(Object object){
    this.object=object;
  }
  /**
   * 具体的内容对象
   * @return
   */
  public Object getContent(){
    return object;
  }
    /**
     * 获取请求级别
     */
   public abstract int getRequestLevel();
}
  • 具体处理者(ConcreteHandler)角色:具体处理者接到请求后,可以选择将请求处理掉,或者将请求传给下一个对象。由于具体处理者持有对下一个对象的引用,因此,如果需要,具体处理者可以访问下一个对象。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extends Handler{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 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handle1  处理请求: "+request.getRequestLevel());
  }

  @Override
  public int getHandleLevel() {
    return 1;
  }
}
  • 发送者发送请求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确定链式关系
        Handler handler1=new ConcreteHandler1();
        Handler handler2=new ConcreteHandler2();
        Handler handler3=new ConcreteHandler3();
        handler1.nextHandler=handler2;
        handler2.nextHandler=handler3;
        //建立请求
        Request request=new Request("请求1");
        handler1.handleRequest(request);
        }
    }
    

首先由handler1处理请求,如果请求不是给它的,就会传递下一个(handler2)因为handler1有handler2的引用( handler1.nextHandler=handler2)。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责任链模式 开发一个应用时,多数时候我们都能预先知道哪个方法能处理某个特定请求。然而,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例如,想想...
    英武阅读 2,474评论 0 51
  • 定义 为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耦合在一起,让多个对象都有可能接收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
    Cat9527阅读 340评论 0 0
  • 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 前言 之前觉得责任链模式是一种很高大上的模式,因为它不想策略模式那么随处可见,也不想模板模式...
    缄默的石头阅读 360评论 0 0
  • 光晚上做饭给我吃。这是第三个给我做饭的帅哥了。现在虽然他是我大客户的大boss,但是还是很谦虚。吃饭也不肯坐里面。...
    南j阅读 256评论 0 0
  • 凡人。 不知怎地,忽然就想到这个字眼。毕竟我自认为我自己也庸俗不堪。只是瞬间感慨自己能力的薄弱,无法挽留...
    simpleandlife阅读 379评论 0 0